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2005年春季东海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与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存活影响的现场实验结果和中华哲水蚤在赤潮区与非赤潮区存活情况的现场调查结果,以及在实验室进行的上述两种赤潮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catenella)(ACDH)对中华哲水蚤存活、摄食、产卵及孵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同时,还在室内初步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九株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存活与繁殖的影响,并与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的影响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如下:现场藻密度为6×10~3 cells/ml的东海原甲藻赤潮和米氏凯伦藻赤潮均明显降低了中华哲水蚤的存活率。调查发现,中华哲水蚤在赤潮区的活体数量百分比明显低于非赤潮区。从室内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藻密度的增加,中华哲水蚤的存活率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东海原甲藻在密度大于2×10~4 cells/ml、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在密度大于2.5×10~3 cells/ml时,均可以明显降低中华哲水蚤的存活率。两种藻对中华哲水蚤的96hLC50分别为3.5×10~3 cells/ml和4.7×10~4 cells/ml。米氏凯伦藻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未对中华哲水蚤的存活状况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在藻密度为700 cells/ml左右时,中华哲水蚤能摄食东海原甲藻,但很少或基本上没有摄食米氏凯伦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由三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产卵和孵化影响的室内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东海原甲藻(>500 cells/ml)、米氏凯伦藻(>5000 cells/ml)以及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250 cells/ml)均显著降低了中华哲水蚤的产卵率。然而,三种赤潮藻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对中华哲水蚤卵的孵化却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在实验范围内,96h时东海原甲藻与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的存活状况未产生明显影响。96h时,随着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藻密度的增加,黑褐新糠虾的存活率呈线性下降趋势,在密度大于2500cells/ml时,96h内对黑褐新糠虾的存活有显著的不利影响。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对黑褐新糠虾的96hLC50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