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杂交育种快速筛选体系的构建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又名白灵侧耳、阿魏菇,肉质鲜美、风味独特,是一种营养、药用价值极高的珍惜食药用真菌,市场前景广阔,极具开发潜力。但由于白灵菇栽培品种退化严重、生产周期长、生物学转化率低,导致了白灵菇栽培效益低,影响了白灵菇产业的发展。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建立白灵菇单核菌株交配型的快速鉴别体系和优良杂交子的快速筛选体系,以缩短白灵菇杂交育种的周期,为白灵菇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加快育种进程,保证白灵菇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采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处理白灵菇菌株H55×I-630,通过镜检得到39个单核菌株。然后进行拮抗试验,成功获得正极性单核菌株为24个,负极性单核菌株为15个。随机选取正、负极性单核菌株各5个,与亲本菌株进行ISSR和SRAP分子标记,并进行SCAR标记的开发,得到7对特异性引物,其中正极性引物为3条,负极性引物4条。多重PCR验证结果正确。2.将退化的白灵菇菌株“白10”进行原生质体单核化,得到52个单核菌株,将不同极性的单核菌株进行拮抗试验,挑取拮抗线部位菌丝,得到一株表型良好的双核菌株,命名为“自杂体45×49”。分别测定“白10”和“自杂体45×49”的纤维素酶活性和漆酶活性,“自杂体45×49”的酶活性显著高于退化菌株“白10”,并且利用比色法成功鉴别出退化菌株“白10”,从而对退化的“白10”进行了提纯复壮。在菌丝生长阶段利用YBLB试剂成功鉴别出退化的菌株“白10”;在菌丝发酵阶段利用LBL培养基和悬浮液脱色培养基也成功鉴别出退化的菌株“白10”。3.收集“白灵菇I-6”、“白金信4号”和“中农一号”菌株的单孢子,并进行随机配对杂交,获得大量杂交子,以不同杂交子和亲本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SRAP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杂交子与亲本的遗传关系,并对杂交子进行栽培试验,测定其农艺性状。通过对杂交子与亲本的遗传关系及农艺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与亲本的遗传距离越近,则表现型越接近。
其他文献
本试验以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套袋果实发育过程中袋内温湿度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果袋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分析了套袋对树冠内光照条件及光能利用状况的影响以及不同树形的
白灵菇以其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和较高的食药用价值而著称,是一种市场前景广阔的珍稀食用菌。但是,育种工作较少,所以要通过诱变育种获得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白灵菇菌株是当今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