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伏硫西汀作为多模式作用药物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的情况,较其他单一作用模式药物(如氟西汀)作用是否存在优势。方法:选取临床首发抑郁障碍患者60人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分为伏硫西汀组与氟西汀组,每组各30人,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对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利用韦氏记忆量表(WMS)、维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受试者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方面进行功能评估。完成8周规范治疗后的抑郁障碍患者,比较其自身在治疗前后抑郁障碍程度的改变,同时关注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在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种药物在HAMD分数的改变方面,两组组内每2周的HAMD分数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周及4周时,伏硫西汀组与氟西汀组的HAMD分数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伏硫西汀组HAMD分数下降程度较氟西汀组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58)11.285,p<0.001)。2、在规范治疗8周后,比较伏硫西汀组与氟西汀组HAMD分数的减分率,>90%为痊愈组,60%-89%为显著进步组,30%-59%为好转组,<30%为无效组;经比较,实验组有效率(痊愈组+显著进步组+好转组)比例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维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中,比较两组在第8周时的正确数(CR)、错误数(TE)、非持续性错误数(NPE)可发现,经过8周治疗后,伏硫西汀组正确数(CR)较氟西汀组的提升是有意义的,即在改善正确数(CR)方面,伏硫西汀组较氟西汀组存在优势;错误数(TE)、非持续性错误数(NPE)方面,伏硫西汀组较氟西汀组的改善亦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07,p=0.759);4、韦氏记忆量表测试中,比较两组在第8周时的长时记忆(100-1)与短时记忆(图片再认)方面,伏硫西汀组与氟西汀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瞬时记忆方面两组在治疗后虽存在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37)。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率相当。结论:1、伏硫西汀对部分认知维度的改善表现更佳,临床效果较氟西汀组更加明显;2、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率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