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化滞胶囊对NAFLD的炎症反应机制的影响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疏肝化滞胶囊的有效化学成分,研究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疏肝化滞胶囊治疗NAFLD提供确实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ETCM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和SIB数据库等数据库查询药物的有效靶点,对疏肝化滞胶囊的七味中药(丹参、柴胡、半夏、决明子、郁金、泽泻、山楂)的有效的化学活性成分,以及化学成分相对应的且作用于人体的靶点蛋白进行检索、筛选、归纳和总结。应用OMIM数据库和Gene Cards数据库预测NAFLD疾病的作用靶点,整合两个数据库的NAFLD的有效化学成分,最后通过Uni Prot数据库查询校正药物和疾病的蛋白名称和对应的基因名称,通过Excel表格进行两者的整合,筛选二者的重复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有效成分的靶点网络图,实现可视化;通过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得到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利用Omic Share Tool云平台进行结果可视化,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图。验证性实验:将30只健康的SD大鼠,保证大鼠均为雄性且饮食正常,随机将30只大鼠分为三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中药组10只。正常组给与常规饲料喂养8周,之后进行生理盐水灌胃4周;模型组给与高脂饲料喂养8周,之后进行生理盐水灌胃4周;中药组给与高脂饲料喂养8周,之后进行中药灌胃(疏肝化滞胶囊散冲剂)4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观察血清样本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mRNA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通过筛选,最终纳入本研究的丹参有效成分有70个,半夏有效成分有22个,柴胡有效成分有29个,决明子有效成分有24个,郁金有效成分6个,泽泻有效成分14个,山楂有效成分21个。2.NAFLD疾病靶点1029个,得到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基因共168个。3.通过PPI蛋白互作关系得到27个核心基因分别为INS、ALB、AKT1、IL6、TNF、TP53、VEGFA、JUN、MAPK8、CASP3、STAT3、EGF、EGFR、PTGS2、MYC、CAT、MMP9、PPARG、ESR1、IL1B、CXCL8、TLR-4、CYCS、ACTB、CCL2、NOS3、CCND1;4.GO富集分析结果包括细胞对脂多糖的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外泌体、膜筏、酶结合、蛋白质结合等;5.KEGG富集通路包括NF-κB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6.验证性研究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TNF-α的含量和肝脏组织TLR-4mRNA、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血清IL-6、TNF-α含量和肝脏组织TLR-4 mRNA、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疏肝化滞胶囊治疗NAFLD的关键化学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β-谷甾醇、丹参酮IIA、黄芩素等具有较高的表达作用。2.疏肝化滞胶囊可能通过调节IL6、TNF、TLR-4等靶点减轻炎症反应,或者调控NF-κB信号通路来影响炎症反应,进而起到治疗NAFLD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中,把舌象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辨识中医体质的结果作对比,探究中医体质与舌象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证明舌象辨识中医体质的可行性,并找到影响舌象辨识中医体质的相关因素。此研究可以为今后通过舌象来辨识中医体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体质辨识这一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所有样本来自于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事先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自愿参与本调查的辽宁中医药大学大一及大二本科
目的:本研究立足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及AD现代医学病理机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塑造脾阳虚证认知障碍大鼠模型,探讨脾虚状态下炎症及过氧化损伤与AD的关系,并以温脾升阳法调控脾阳虚证认知障碍大鼠的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从行为学、病理学、蛋白质组学等角度评价温脾升阳法防治AD的疗效机制,为中医学防治AD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本次实验采用3月龄的SPF级SD健康大鼠,雌、雄各30只。用分
目的:活血祛湿颗粒剂是卢秉久教授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NASH)的常用经验方。本研究以NASH小鼠模型为实验对象,以活血祛湿颗粒剂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活血祛湿颗粒剂对NASH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方法以建立NASH小鼠模型,通过小鼠肝组织的病理状态作为评价标准来验证模型。中药组中,分别给予各组小鼠低、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甘露消毒丹治疗流感的有效成分、关键靶点和主要通路,并探究其作用机制。通过建立雾霾环境下IV感染BALB/c小鼠模型,从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水平研究甘露消毒丹精简方对雾霾条件下IV感染小鼠的NLRP3炎性小体及相关炎症因子、上游调节因子、病毒载量的影响,探讨甘露消毒丹精简方对雾霾环境下IV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雾霾环境下IV病毒感染提供实验依据;通过清热解
目的:本实验采用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配合力竭式游泳及节食建立心梗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计算心功能确定心衰模型成立后,分组给予补肾活血复方、阳性对照药物卡托普利及安慰剂进行干预。观察心肌组织中CaMKⅡ、HDAC4表达情况,探究补肾活血复方能否下调心肌组织中的Ca MKⅡ、HDAC4含量的表达,改善心肌肥厚,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提供新靶点。材料与方法:1.慢性心衰大
目的: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从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角度出发观察中药复方参龙煎剂对IPF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参龙煎剂干预IPF血管新生机制研究,进一步挖掘中药复方干预IPF的作用靶点。材料与方法:1.将12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吡非尼酮组、参龙煎剂组,每组30只;2.通过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的方法构建IPF动物模型,于造模次日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根据I
目的:以中医古代文献为基础,收集治疗冠心病的方剂,将组方和用药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方药使用情况及组方规律,提炼出临床实践中有效的药物和处方,为现代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胸痹”、“心痛”、“胸痹心痛”为检索词,通过检索中医典海以及中医智库数据库,收集中医古代文献中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方剂,并将组方和用药进行分类、归纳。通过分析方剂所用药物的频次、频率,以及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的频次、频率,将
目的:探讨参仙升脉口服液能否通过抑制钙超载来减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小鼠窦房结纤维化,进而改善窦房结功能,并探究其机制是否与Ca2+/Ca M-Ca MKII通路相关。材料与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将SPF级别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组(SSS)、参仙升脉口服液处理组(SXSM),每组10只;于各组小鼠皮下置入微量渗透泵,其中SSS组和SXSM组持续泵
目的:通过观察“丹蒌片加栀子、连翘”对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形态学变化以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清热解毒法”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40只SPF级健康AopE-/-小鼠,自由摄食饮水,适宜性喂养1周,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模型组、丹蒌片组、丹蒌片加栀子、连翘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对照组小鼠每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以黄芪复方中药靶点与冠心病靶点所构成的交集靶点为纽带,探讨黄芪复方中药治疗冠心病的预测靶点与作用机制。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对象选择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s),观察黄芪复方中药含药血清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RCMECs损伤的干预作用及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进一步探讨黄芪复方中药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拓展冠脉微循环障碍治疗途径,也为黄芪复方中药在中医临床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