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先开发的电磁屏蔽织物主要是利用金属纤维混纺或是将金属离子化学或电化学镀到织物表面,但由于存在金属与非金属底材的相容性差,附着强度低;金属质量大,且使得织物较硬,涂层易脱落,会发生尖端放电和刺人现象等问题,因此人们把目光放到有机物上试图解决金属导电织物的弊端。导电高分子与普通织物相结合,不仅可以制备出具有抗静电、防电磁辐射等功能的功能型纺织品,而且利用织物本身独特的柔韧性,可以在改变基质形状的基础上保证表面聚苯胺膜的完整性和导电性,两者复合所得的新型织物可实现材料的多元化、智能化,提升织物的品质和服用性能。本文在涤纶表面制备导电高分子和金属复合镀层,并对复合镀工艺和性能研究,以提高电磁屏蔽织物的屏蔽性能、抗氧化性能及耐酸碱性能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经涤纶碱减量后用原位聚合法在处理后的涤纶织物表面合成导电聚苯胺,并讨论了合成过程中各因素对聚苯胺/涤纶复合织物的导电能力,设计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最佳合成条件下的产物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涤纶表面成功合成了聚苯胺膜,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苯胺浓度2.5mol/L,吸附温度60℃,吸附剂浴比1:100,氧化剂过硫酸铵浓度0.6mol/L,盐酸浓度为0.625mol/L,轧液率80%,氧化剂浸没时间为4s,氧化剂浴比1:50。但聚苯胺的导电机理限制了其导电能力,因此聚苯胺/涤纶复合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较低。(2)用超支化聚酰胺-胺/Ag+对聚苯胺/涤纶复合织物进行活化处理,在其表面化学镀铜,并探讨影响复合织物表面化学镀铜的影响因素。确定聚苯胺/涤纶复合织物表面化学镀铜最佳工艺是:硫酸铜浓度20g/L,硫酸镍浓度2g/L,酒石酸钠浓度90g/L,甲醛浓度10mL/L,氢氧化钠浓度14g/L。化学镀过程中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25min。对制备的铜/聚苯胺/涤纶复合织物进行表面形貌分析、热稳定分析、耐摩擦性分析和电磁屏蔽能力分析。结果表明铜粒子能均匀包覆纤维表面,复合织物导电性好,电磁屏蔽能力最高可达130dB。(3)对比铜/涤纶和铜/聚苯胺/涤纶复合织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磁屏蔽效能等测试,结果显示PANI作中间层可使铜粒径明显降低,热稳定性和耐摩擦性等性能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