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孔子学院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如同雨后春笋般建立,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人数迅速增长。然而对非目的语环境中的汉语学习者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极为有限,在课外又几乎无法得到目的语输入和语言运用机会,学习汉语的效果很受影响。而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和使用汉语的机会。因此如何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设计并实施课外活动,从而更好地为海外汉语学习者创造此种机会,无疑是非常值得汉语推广工作者们深思的问题,然而至今为止鲜少有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在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任教期间,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为了让课外活动的开展更具目的性和成效性,笔者参考任务型教学法,以孔院三个初级班的学生为对象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任务型汉语课外活动。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对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以求针对非目的语环境下课外活动的合理运用和安排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从而在如何更好地为海外汉语学习者提供锻炼语言能力和言语技能的机会这一问题上为汉语推广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现有的关于任务型教学法和对外汉语课外活动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等。第二章介绍了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三个初级班的课程情况、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初级班中实施任务型汉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对于不同课型的三个初级班学生而言,任务型课外活动都能极好地弥补课程安排的不足之处,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迎合学生掌握言语交际能力的迫切需求。同时,维也纳当地的客观条件,如华人社区和孔子学院的存在,以及学生特点和需求,都为多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使之成为可能。第三章介绍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日常生活主题、文化体验主题及其他几种主要汉语课外活动的类别,及其意义与形式。参加日常生活主题课外活动的学生进入华人社区,在真实的目的语环境中与汉语母语者展开日常生活会话,能为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大帮助。文化体验主题课外活动依托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开展,此类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接触和学习汉语的机会,还能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其他类别的课外活动还包括制定旅游计划和文艺表演。前者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后者则让学生能将汉语学习与才艺展示结合起来,极富趣味性,同时能带给学生很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第四章分别呈现了几类主要课外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设计以及具体案例,并据此对其设计和实施过程展开探讨和分析,发现了以下问题:1.活动前阶段知识储备不够全面,准备不够充分。2.活动中设置的任务难度把握不当。3.活动后评估环节缺失或方式单一。而后笔者结合案例的实际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改进的方案。第五章为总结,笔者列出了任务型汉语课外活动的应用过程中,在活动不同环节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在非目的语环境中更好地开展课外活动给出了建议和看法,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