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支化聚硅碳烷大分子键合β-环糊精的合成及其在分离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xbdmmy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对超支化聚硅碳烷的合成方法、性能、及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在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中的应用做了阐述。分别合成了两代(G2,G3)超支化聚硅碳烷大分子;并且合成了羟丙基—β—环糊精:以及使用β—环糊精与羟丙基—β—环糊精对两代超支化聚硅碳烷进行了端基改性。分别以不同官能团封端的超支化聚硅碳烷大分子作为涂层材料,通过化学键合的方法与物理吸附的方法制备毛细管涂层柱。利用制得的涂层毛细管柱分离氧氟沙星、扑尔敏手性异构体,并且分离了市售氧氟沙星滴眼液与氧氟沙星片剂,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本研究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超支化聚硅碳烷大分子的合成:以2,4,6,8—四甲基-2,4,6,8—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为核,甲基氢二烯丙基硅烷为重复单体,在Karstedt催化剂条件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分别制得两代(G2,G3)超支化聚硅碳烷大分子; (2)β—环糊精的修饰:利用β—环糊精上的羟基活性,制得羟丙基—β—环糊精衍生物(HP—β—CD); (3)产品的表征:对合成的超支化聚硅碳烷大分子利用红外、核磁表征特征官能团,用粘度计表征流变性质,通过热重分析来测试产品的耐高温稳定性,用元素分析测试分子中的碳氢含量,以此来确定它们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4)端基的改性:使用甲基氢二氯硅烷,在Karstedt催化剂条件下对所合成的超支化聚硅碳烷进行硅氢加成,将超支化聚硅碳烷外端的碳碳双键部分改性成硅氯键,再使用β—环糊精与羟丙基—β—环糊精分别对其进行端基改性,从而将两种环糊精键合到超支化聚硅碳烷外端; (5)化学键合涂层柱的制备及性能评价:先用1mol/L氢氧化钠与1mol/L盐酸溶液先后对毛细管柱内壁进行预处理,将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KH-151)通入毛细管中,将毛细管内壁的硅羟基改性为碳碳双键。用DMF溶解改性后的超支化聚硅碳烷大分子与偶氮二异丁腈,通入毛细管。在60~65℃条件下进行热交联反应2小时,在气相色谱炉中经老化处理得化学键合涂层的毛细管柱。 (6)物理吸附涂层柱的制备及性能评价:先用1mol/L氢氧化钠与1mol/L盐酸溶液对毛细管柱内壁进行预处理,将端基改性的超支化聚硅碳烷大分子使用DMF溶解后通入毛细管中,于160℃条件下加热2小时,使用甲醇冲洗柱子0.5小时,氮气吹干,在气相色谱炉中经老化处理得物理吸附涂层的毛细管柱。 (7)考察了不同代数超支化聚硅碳烷大分子修饰的毛细管涂层柱,探讨了化学与物理吸附法制备的毛细管柱的分离效果。通过对比结果表明化学键合毛细管柱分离效果好、使用寿命长,连续进样后柱效能稳定;随着代数的增加,分离柱效增大,但是分离度略有减小;并且β—环糊精衍生物对两种手性药物的分离效果要好于β—环糊精。
其他文献
贵金属纳米簇(Cluster)作为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引起科学家的关注。良好的小尺寸效应使其自身发射荧光,且发光性质由尺寸和表面配体共同决定。其光学性质稳定、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让纳米簇在离子检测、光电催化、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基于纳米簇的组装,构筑成理想组装结构也表现出一些良好特性,拓宽其应用领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纳米颗粒尺度,金纳米颗粒组装后带来荧光
期刊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回归自然”浪潮的涌起,以及人们对西药毒副作用的深入认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国际医药市场中天然药物的用途和需求不断扩大,中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和认同。中药复杂样品的分离与分析成为分析化学学科领域里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而作为中药有效成分中的一类重要药效物质,中药挥发油的分离与分析已备受关注。在挥发油分析过程中保留指数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手段得到广
期刊
期刊
本文通过电化学方法将本实验室自制的碳原子线(Carbon Atom Wires,CAWs)组装在Ag、Au以及不锈钢电极上;通过探针分子对苯二酚(氢醌)/苯醌(醌)氧化还原偶对的电化学响应,研究组装碳原
羟基磷灰石(HA)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最主要无机成分,人工合成的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但HA脆性大、强度低,抗折强度和断裂韧性指标均低于人工致密骨的特性,限制了它
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类结构新颖的手性双功能磺胺催化剂,研究了该类催化剂在醛、酮与硝基烯烃的共轭加成反应中的应用。发现此类催化剂能够有效催化醛与硝基烯烃的加成反应,获得
本文通过溶胶-冷冻干燥法制备了LaCo0.8Ni0.2O3钙钛矿型氧化物。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测定仪(BE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