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应用价值分析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o573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是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遗留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仍是目前临床上的棘手问题。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项床边脑功能监测手段,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比较没有脑损伤的早产儿与发生PIVH早产儿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cSO2)、脑氧摄取分数(fractional tissue oxygen extraction FTOE),探究PIVH早产儿的脑氧代谢特点,阐述其病理生理特征;通过探讨PIVH早产儿的rcSO2与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 a EEG)图形成熟度评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BAEP)异常程度相关性,探讨NIRS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的价值,以期为PIVH早产儿临床管理提供新手段。方法对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含NICU)住院的出生胎龄≤34周且生后日龄≤3天的早产儿共487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出生严重窒息史、缺血缺氧性脑病、胆红素脑病、化脓性脑膜炎、癫痫等脑损伤患儿;(2)存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病、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等明显畸形患儿;(3)额部皮肤明显损伤。所有纳入对象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头颅超声检查和rcSO2监测。最终纳入366例,根据头颅超声结果,依据Papile分级法,分为对照组(无出血)、轻度PIVH组(Ⅰ-Ⅱ级出血)、重度PIVH组(Ⅲ-Ⅳ级出血),分别为189例,138例,39例。PIVH组对象于72小时内进行a EEG、BAEP检查。根据胎龄、体重和是否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三个因素进行组间匹配,控制上述三个因素在各组间均衡一致,最终匹配出32对,每组各32例。(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匹配前后对照组、轻度PIVH组、重度PIVH组的临床特征资料比较。(2)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分别探究匹配前后的对照组、轻度PIVH组、重度PIVH组之间rcSO2、FTOE差异,并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3)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最终纳入PIVH组中rcSO2值与a EEG图形成熟度评分、BAEP异常程度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轻度PIVH组、重度PIVH组三组间临床特征比较匹配前三组之间在性别比例、分娩方式、生后5分钟Apgar评分、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比例、酸碱度、氧分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龄、出生体重、合并PDA比例、二氧化碳分压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43;P=0.039)。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和是否合并PDA情况一致三个因素进行匹配,匹配后三组间在性别比例、胎龄、出生体重、生后5分钟Apgar评分、分娩方式、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合并PDA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轻度PIVH组、重度PIVH组三组间rcSO2、FTOE比较匹配前纳入统计分析的对照组rcSO2为(64.23±9.78)%,FTOE为(0.35±0.10);轻度PIVH组rcSO2为(60.72±9.21)%,FTOE为(0.39±0.09);重度PIVH组rcSO2为(54.87±7.50)%,FTOE为(0.44±0.08)。三组间rcSO2、FTOE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3.19,P<0.001;H=35.17,P<0.001)。进行两两比较,重度PIVH组的rcSO2、FTOE与对照组的rcSO2、FTO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01;校正后P<0.001);重度PIVH组的rcSO2、FTOE与轻度PIVH组的rcSO2、FTO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01;校正后P<0.001);轻度PIVH组的rc SO2、FTOE与对照组的rcSO2、FTOE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22;校正后P=0.012)。匹配后纳入分析比较的对照组rcSO2为(63.06±6.04)%,FTOE为(0.36±0.06);轻度PIVH组rcSO2为(59.41±5.98)%,FTOE为(0.40±0.07);重度PIVH组rcSO2为(55.28±7.86)%,FTOE为(0.44±0.08)。三组间rcSO2、FTOE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90 P<0.001;F=9.88 P<0.001)。进行两两比较,重度PIVH组的rcSO2、FTOE与对照组的rcSO2、FTO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重度PIVH组的rcSO2与对轻度PIVH组的rcS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但两组间FTO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轻度PIVH组的rcSO2、FTOE与对照组的rcSO2、FTO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P=0.142)。3.匹配后PIVH组rcSO2值与a EEG图形成熟度评分、BAEP异常程度相关性分析轻度PIVH组a EEG图形成熟度评分为(7.31±1.87),重度PIVH组a EEG成熟度评分为(5.31±1.80),发生PIVH早产儿的rcSO2与a EEG图形成熟度评分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0.437 P=0.001);轻度PIVH组中BAEP评级为(1.46±0.62),重度PIVH组中BAEP评级为(1.91±0.73),发生PIVH早产儿的rcSO2与BAEP异常程度呈低等强度负相关(r=-0.266 P=0.034)。结论1.低胎龄、低出生体重、合并PDA和高碳酸血症为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对这部分新生儿应该加强监测,及早预防。2.重度PIVH患儿较没有脑损伤或轻度PIVH患儿的rcSO2明显降低,FTOE明显升高。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于识别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在识别程度较为严重的III-IV级出血。3.发生PIVH患儿的rcSO2与a EEG图形成熟度、BAEP异常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识别脑损伤程度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传统脑功能监测的一项补充手段。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是治疗肾结石的重要手段,具有清除率高及疗效确切等优势。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发展,减少手术创伤及缩短住院时间(hospital length of stay,LOS)已成为越来越多外科医生的追求。日间手术因其术后恢复快及病人满意度高
学位
背景:椎弓根螺钉贯通脊柱前、中、后三柱,具有优秀的矫形和固定能力,早已成为脊柱后路内固定治疗的金标准。与开放置钉技术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能在较小的手术创伤下,提供同等的稳定性,是一种更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手段,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的患者。但随着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合并胸腰椎疾病的骨质疏松患者越来越多,因骨密度的下降,导致内固定术后出现螺钉松动、脱落的情况也随之增多。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早被证
学位
学位
背景与目的:高位恶性胆道梗阻(hig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是指恶性肿瘤造成的胆道高位梗阻,梗阻的方式包括直接侵犯压迫或者转移至肝门部淋巴结间接压迫,从而导致胆道狭窄,胆汁淤积于肝内,进一步损害肝功能。常见的疾病原因主要包括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直接浸润侵犯或转移压迫胆管,少数病因见于胃肠道肿瘤、肺癌转移至肝门部淋巴结进而间接压迫胆管。该类
目的:通过研究深圳健康体检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探讨经济发达地区无心血管疾病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亚临床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以期早期确认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的生活方式,为有效进行早期干预及延缓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更多依据。方法:以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完成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学位
目的探讨TLR3、NF-κB、c-Met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我院已行手术的Ⅰ、Ⅱ期宫颈鳞癌组60例(A组)、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56例(B组)和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正常宫颈组48例(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不同宫颈组织中TLR3、NF-κB、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研究背景世界范围内,肥胖人群日益增多。尽管肥胖对健康问题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其在疾病人群中对预后的影响仍存争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能简单地对肥胖进行区分,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既往研究表明,在心衰患者中,死亡率并不随着BMI的升高而增加,该现象称为“肥胖悖论”(Obesity Paradox)。近年来,“肥胖悖论”的研究在心血管领域、肿瘤领域、代谢性疾病等领域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