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hair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贯穿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传统文化被人类学家划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传统社会,“大传统”是由国家与士绅及市民们所掌握和书写的文化传统;另一种存在于乡村之中,乡民借由口传等方式流传的大众文化传统,被称为“小传统”。通俗地讲,“小传统”是具有草根性的,在时间影响面上它是与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的,在空间覆盖面上它是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的。鄂州雕花剪纸正是这样一种“小传统”,在传递着当地民众生活文化的同时发挥着文化传承方式中的教育功能。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教育被看成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并具有文化的特征;同时,文化在教育的作用下得以产生、保存、弘扬、创造和发展。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吸收文化价值、陶冶个人艺术情操、加强全民文化自觉并传承当地文化生活。本文基于对鄂州燕矶、华容、周铺等花样窝子的调查,立足于鄂州雕花剪纸这一具体文化事象,运用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进行探索,进一步了解其文化传承的方式与特征。本文正文部分有三个章节,以递进式的研究视角从文化传承体系深化到文化传承方式中的教育功能。第一章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鄂州雕花剪纸的文化传承体系,完整地呈现出整个体系中的基本要素。第二章以田野调查资料为线索,重点讲述鄂州雕花剪纸的五种传承方式及其教育功能,理清“文化、教育、人”三者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关系。第三章从教育人类学视角,基于前面两章的梳理与探讨,分别阐述了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对文化传承的解析和关于鄂州雕花剪纸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强调了传承主体和活态化保护措施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往关于雕花剪纸传统文化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对传统手工艺图案含义和民间风俗的分析与解释层面上,相较于“文化传承”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通过鄂州雕花剪纸的文化传承研究,笔者梳理了该传承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归纳总结出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与功能,进而摸索出传统文化的好出路。由此可见,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传承手工技艺,更加需要对文化内涵加以继承和传递。这一过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通过整合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与传承方式,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文化资源,并发挥其教育功能,传统文化传承理应遵循这一规律。文化传承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传与承的过程,即教与学的过程,在不同的场所通过不同的传承方式得以实现。在动态的文化传承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承方式会出现不同的形式,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田野实地调查,借助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理性分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制定有效的传承机制,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产物,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和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力量.它的创新和发展与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和发展息息相关,成功与否事关中国金融改革的成败.只有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尤其是抗日时期以来),即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和学术化。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宪法规定的国家与社会的最高指导思想,这大大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