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两种不同植骨方式的比较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i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单纯后外侧植骨、或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共收治43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收集资料完整的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或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7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评估。其中后外侧植骨(植骨组)患者120例,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成形组)患者53例。于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矢状位X线片后凸角、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上间隙角、下间隙角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CT、MRI观察植骨融合和椎间盘塌陷及其对后凸矫正丢失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変角、下间隙角、上间隙角、前后缘高度比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植骨组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変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0.85%、68.70%、75.06%;成形组分别为78.66%、89.07%、81.96%。术后两组患者的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变角、前后缘高度比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平均6个月骨折骨性愈合。经平均32个月的随访,2例植骨组患者术后出现断钉,但未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症状,1例成形组患者内固定取出后出现相邻椎体的骨折。末次随访时植骨组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平均矫正丢失率32.89%、30.00%、9.93%;成形组分别为34.17%、15.98%、6.15%。植骨组上下椎间隙丢失占后凸畸形矫正丢失的71.62%,成形组为82.35%。两组患者的后凸角、下间隙角、上间隙角矫正丢失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伤椎楔变角矫正、前后缘高度矫正丢失比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10例术前骨折累及椎间盘并致损伤者,末次随访时受损椎间盘均出现椎间盘的变性;14例术前未累及椎间盘的患者,末次随访时4例植骨组及1例成形组患者椎间盘信号发生改变、部分伴有髓核突入终板。结论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术较结合后外侧植骨术的患者早期可以更好地恢复伤椎形态和脊柱序列,晚期能阻止内固定取出后的椎体高度矫正度丢失、避免后凸角的进一步丢失,也能一定程度上阻止椎间隙的塌陷及髓核突入椎体,但不能阻止内固定取出后椎间盘的变性。
其他文献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糖尿病肾病诸多发病机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重要的共同机制。故进一步深入
从我国当前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确实存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实体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银行中大量流动性沉淀,且这种过剩是一种存量上的过剩。主要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是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
目的:研究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的营养血管和穿支血管吻合的部位、数量,及其距外踝尖的距离,探讨皮瓣转点下移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008年3月~2010年8月,
阐释现代学徒制和工作坊的内涵及特点,分析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以网络安全专业为例,详细叙述构建现代学徒制工作坊的有利条件,并从合作企业、项目选择和评
本文根据牧草育种技术结合凉山光叶紫花苕的特征特性,经过生产实践,提出凉山光叶紫花苕原种生产技术,用于指导其原种生产。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U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输尿管镜下球囊扩张治疗18例US患者资料。男8例,女10例,年龄21~73岁,平均42岁。其中狭窄17例,闭
自适应滤波理论是自适应信号处理中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自适应滤波广泛应用于系统识别、信号分离、信道均衡以及回声抵消等领域。寻求收敛速度快,计算复杂度低,数值稳定
针对垃圾焚烧发电机组操作培训的需要,开发了垃圾焚烧发电机组仿真系统。基于一体化多学科仿真平台,对垃圾燃烧过程、传热、燃烧产物、烟气处理系统建立了高精度的仿真模型,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_夹闭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及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病人4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