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我国的中小跨径梁桥中,板式橡胶支座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为了限制主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横向位移,通常在盖梁两侧设置钢筋混凝土挡块作为限位装置,二者构成上部结构的抗震体系。地震中这类桥梁横向震害形式主要有:挡块破坏、支座损伤、落梁以及桥墩破坏,特别是落梁与桥墩破坏,会导致桥梁完全失效。针对地震作用下桥梁横向出现的震害,提出楔形挡块与粘滞阻尼器两种限位装置,来提升中小跨径梁桥的横向抗震性能。本文在国内外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中小跨径梁桥中,板式橡胶支座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为了限制主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横向位移,通常在盖梁两侧设置钢筋混凝土挡块作为限位装置,二者构成上部结构的抗震体系。地震中这类桥梁横向震害形式主要有:挡块破坏、支座损伤、落梁以及桥墩破坏,特别是落梁与桥墩破坏,会导致桥梁完全失效。针对地震作用下桥梁横向出现的震害,提出楔形挡块与粘滞阻尼器两种限位装置,来提升中小跨径梁桥的横向抗震性能。本文在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一座常见的3×20m连续混凝土梁桥为例,使用Open 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分别分析了楔形挡块、粘滞阻尼器两种装置对中小跨径梁桥横向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使用楔形挡块的桥梁空间计算模型,依据实例所处场地类型,选取四条地震波对模型进行时程分析,通过改变板式橡胶支座的摩擦系数,分析了不同摩擦系数对中小跨径梁桥位移响应的影响。将采用柔性挡块、刚性挡块与楔形挡块时,结构的横向地震反应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由此得出,设置柔性挡块时,支座摩擦系数的增大会导致结构的位移响应有显著的改变;设置刚性挡块与楔形挡块时,结构的地震响应随支座摩擦系数的变化并不敏感。(2)分析在不同参数下楔形挡块对桥梁横向抗震性能的影响,验证楔形挡块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选取合适的参数时,楔形挡块能够显著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改善抗震性能。(3)建立附加粘滞阻尼器的中小跨径梁桥的有限元模型,考虑板式橡胶支座的摩擦滑移效应、钢筋混凝土挡块的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以及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弹塑性等因素。引入桥墩顶部位移响应、墩梁相对位移响应等作为指标,对附加粘滞阻尼器桥梁与常规体系桥梁的横向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且研究了支座、挡块、粘滞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的滞回性能。结果表明,附加粘滞阻尼器能够有效提高桥梁横向抗震性能。(4)探究了粘滞阻尼器阻尼系数C与阻尼指数α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合理参数时,能够有效改善结构的位移响应。
其他文献
产品形态设计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既可以表达产品的功能与结构,又可以体现产品的风格与特征,是产品感性因素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企业推出产品时,往往会使本品牌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通过传承本品牌的形态特征基因,形成经久且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本文针对目前产品设计领域中产品形态设计主要依靠设计师个人经验与灵感这一弊端,构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用于辅助设计师对产品进行形态设计,使产品设计过程更加系统、
本文以水热法制备了ZnO和MoO3纳米线(NWs),并通过熔融共混法将其添加到聚丙烯树脂(PP)中,分别制备了ZnO NWs/PP复合材料和ZnO/MoO3/PP复合材料;将ZnO/MoO3NWs和纳米氢氧化铝(ATH)复配后加入PP中,成功制备了ZnO/MoO3/ATH/PP复合材料。研究了ZnO NWs、ZnO/MoO3NWs和ZnO/MoO3/ATH对P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随着信息融合理论的不断发展,多目标跟踪(Multi-target tracking,MTT)技术已成功应用到军用和民用等诸多领域,这使得其日益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本质上,它是一个对时变动态系统联合决策与估计的过程。在MTT中,根据特定的任务规划来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进而控制传感器以最大限度的获取多目标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优化提升复杂现实环境下的多目标整体跟踪估计的水平。Mahler在有限集统
本论文对一株踝节菌属真菌Talaromyces aurantiacus及一株胶孢炭疽菌Collet ot richum gloeosporioides GT-7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多种色谱分离手段,从这两种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分离纯化得到了17个化合物,通过1H-N MR、13C-N MR、IR、MS、2D-N MR、EC D谱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
耐热钢是指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高力学性能以及化学稳定性的合金钢,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火力发电、船舶动力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实际工程应用中,往往通过焊接实现大型完整工件的制备。但在耐热钢的焊接过程中发现:焊接工艺及焊缝成分一致的情况下,焊缝不同位置冲击韧性波动性大、且一些位置的冲击韧性远低于实际工程所要求的最低标准。焊缝金属冲击韧性的提高及稳定性的改善仍是焊缝金属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本课题针对手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地不断前进,物联网技术逐渐步入大众的视线。作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产物,物联网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扩展,将不同空间的物体联系在了一起。“智慧城市”建设地不断深入使土木工程建设与物联网的联系越加紧密。盾构隧道以其掘进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受气候限制小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地下交通建设。但是在实际的服役过程中,服役环境的复杂性、隧道结构的受力环境多样性往往会使
中心支撑(CBFs)的构造简单明了,抗侧刚度较大,但是很难避免支撑杆件在循环往复的地震中受压屈曲失稳,造成结构的刚度急剧下降,层间位移超过限值,对结构造成极大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引入防屈曲支撑(BRB)代替普通支撑,用来解决支撑构件的失稳问题,形成特殊中心支撑框架(SCBF)。防屈曲支撑能够在小震作用下,充当普通支撑的作用,为钢框架提供抗侧刚度,在大震作用下,作为结构的第一道防线,因为有外部约束机
在盐渍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盐渍土改良、核废料的深层地质处理以及垃圾填埋场的工程土障中,均涉及到水力-传热-传质等多物理化学过程的耦合作用,进而多孔介质中水力-传热-传质耦合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对多孔介质中水-热、水-盐耦合做过大量的研究,但针对多孔介质中水-热-盐的多场耦合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考虑非饱和土中的孔隙被水蒸汽、液态水、干燥气体
高层钢框架梁柱焊接节点不可避免地因构件加工、焊接施工等因素导致焊缝区域存在大量的初始缺陷,易产生局部应力集中与微观裂纹。在长期随机性风荷载作用下,初始缺陷及裂纹逐渐放大形成可见裂缝,裂缝不断扩展造成节点焊缝发生高周疲劳破坏;在短期突发性的地震荷载作用下,材料直接经历大变形,裂纹迅速扩展,塑性损伤不断累积,节点破坏时往往只经历了几十次循环。鉴于此,发展更加准确地高层钢结构焊接节点寿命预测方法,研究高
多环芳烃(PAHs)作为大气颗粒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其具有来源广、危害大、污染持久性的特点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基于近些年对PAHs有机污染物的受关注程度,逐渐发觉对于环境介质中的PAHs样品分析检测存在预处理过程复杂,有机溶剂用量大,仪器分析耗时长等问题,无法满足样品分析的实时性要求,所以开发简单快捷的分析方法也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与外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尝试建立优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