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烂片”,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某些电影被生产出来之后,由当时的研究者或者观众进行主观的判定,因其艺术思想性、镜头美感度等的缺乏而被排除在优秀影片之外被称为“烂片”。“烂片”现象并不是到21世纪才出现,纵观世界影史百余年,每个国家电影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被当时所认定的“烂片”,而即使处于同一时代,不同的评价者也会对“烂片”做出不同的界定和理解。因此,对“烂片”这一概念和现象需用更为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烂片”可以影片票房、网站评分、专家评价等为标准进行界定,从“烂片”的具体形态出发,可以将其分为内容“烂片”、表演“烂片”、制作“烂片”三种类型,也分别反映了当下电影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如好剧本的缺乏、演员演技不足、制作粗糙等;与此同时,“烂片”现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扰乱市场秩序,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机制的同时更对文化氛围产生消极作用,体现出一种世俗性的审丑和文化的媚俗。透过现象看本质,“烂片”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不仅在于电影行业本身市场格局、人力资源等方面发展的缺陷,全媒体背景下电影的发行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除此之外,观众在电影制作和发行前期、后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这些成因对症下药,对“烂片”现象提出一些建议性的解决措施,从市场角度需做到规范化、专业化,鼓励多样性发展,对观众也需加以一定的引导,才能有效整治电影行业乱象,逐渐提升电影质量。电影具有艺术和商业的双重属性,不能单用资本的眼光来看待它,形成票房至上的风潮;也不能只追求艺术性而忽视其商业价值。在我国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当下,要想成为价值自足的文化大国,必须整治“烂片”乱象,重视和提升国产电影质量,只有实现电影文化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统一,用成熟的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传播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