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结构体系力学行为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困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艰险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与地层岩性条件等因素,未来十年内,一大批具有“超大埋深、高地应力、高次生地质灾害风险、高压富水”特性的深埋特长层状软岩隧道群将从我国第二地貌阶梯(地面高程1000~2000 m)向第一地貌阶梯(地面高程3000~5600 m)修建。复杂地质环境下大埋深层状软岩隧道的围岩稳定性与支护结构安全性问题将会愈发突出,高地应力作用下层状软弱围岩的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控制理论技术与相应对策、支护结构体系的承载机理及其在施工期与长期服役状态下的受力特征与力学行为演化规律亟待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资助下,选取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座典型的大埋深层状软弱围岩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调研、理论分析、现场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围岩变形破坏机理、支护结构在施工期与服役状态下的安全性能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开展了不同围压与不同含水状态下碳质千枚岩、砂岩与泥岩、碳质板岩的单轴压缩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对其力学性质及其破坏机制、遇水软化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层理构造、高围压、含水状态对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过程的影响;并基于岩石释能与储能理论,研究了不同性质软岩的能量损伤演化过程,提出了软岩进入能量硬化与能量软化阶段的应力阈值点,并建立了一种新的岩石能量脆性评价指标。2、揭示了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非对称围岩变形破坏规律,通过93个典型高地应力深埋层状软岩隧道的变形资料,探讨了隧道最大变形量与地应力、岩体强度、埋深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大变形预测分级指标。3、依托于四川藏区高速公路,选取典型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软弱围岩隧道、浅埋偏压隧道、高地应力硬岩隧道、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对其开展了支护结构受力的现场测试研究,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揭示了不同危险源环境下隧道施工期围岩压力、钢拱架应力、二次衬砌轴力与弯矩的演化规律,探明了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地形偏压、高地应力、层理构造等因素对隧道支护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4、开展了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非对称大变形与非对称受力特性研究,采用离散元模拟方法,揭示了侧压力系数、层理角度、层理厚度、剪应力场对支护结构非对称力学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采用双层初期支护方法合理应对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挤压性大变形灾害,并基于流变损伤演化模型,分析了双层初期支护的承载机理。5、以汶马高速鹧鸪山隧道为依托工程,开展了围岩压力与二次衬砌力学行为的长期健康监测。同时,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围岩流变荷载作用下的全服役周期结构安全性能演化规律。
其他文献
永磁电动悬浮是利用移动磁场与导轨中感生电流的相互作用产生电磁力达到悬浮车辆的目的,其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系统可靠,成为磁悬浮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永磁电动悬浮的自
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团结凝聚了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人民群众,铸成了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
以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为代表的纵连式无砟轨道是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轨道结构形式之一。轨道结构常年暴露于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中,承受周期性温度变化及温度梯度的作用,
自“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教学效果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为解除“基础”课教师对道德教育
以级配碎石和A、B组填料为代表的粗粒土是高速铁路路基的主要填筑材料,其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保证了线路运营期间路基上部基床具有足够的承载和抗变形能力。鉴于粗粒土粒径组
磁约束聚变能发电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未来能源危机的最有效途径,我国即将进行的中国聚变工程堆(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简称CFETR)计划,其极向场线圈使用的超导
子带自适应滤波算法作为自适应滤波算法的一种,得益于其结构特性和易于实现等优点,子带自适应滤波算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对子带自适应滤波的研究一直局限于线性系统和
滑坡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滑坡灾情评估是防灾减灾工作中重要一环,评估范围包括人口伤亡数量、房屋
随着移动服务爆炸式的增长,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预计将面临着大量的连接设备数的挑战。一方面移动用户的数量不断增加,用户需求的业务也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空间、频率资
近些年来,随着基于物理的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体材料的三维交互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动画、游戏等虚拟领域。软体材料在三维交互过程中包含多种复杂的物理现象,如非光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