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对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精神世界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伟大理论。在中国,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的革命运动和社会建设取得各种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党又适时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科学命题。其涵义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宣扬及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亦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使其指导人民群众的行为,并成为大众的精神动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作为培养下一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高校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有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作者通过一项调查问卷结合相关文献和工作经验,总结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欠佳的几种表现。例如,一些学生的信仰仍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存有疑虑,容易受到其他理论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着诸如情绪难以控制,学习目标不清,学习功利化等思想问题;还有一部分同学面对现实及社会问题时无法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等。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十分复杂,综合各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如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改革开放所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互联网的普及等,使学生面对更为复杂的现实状况和更多的论调,对学生思想产生了多重负面影响;其次高校自身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视不够,将思政课视为副科,对思政课教师选拔和培养没有系统化;教材死板老化,考核方式僵硬,教师本身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方法传统单一等因素导致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接受度小且认可程度低,甚至导致了厌学和排斥情绪;第四是学校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手段相对单一,基本只是通过思政课的课堂教育方式来推进,没有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教育,这导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有些狭窄且形式单一,不利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可;最后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制度过于死板且效率不高,例如领导责任不够明确,部门职责不够清晰,缺少奖励机制等。综合来看,就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欠佳。通过对学生状况的调查整理以及对原因的探讨梳理,本文认识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欠佳的表现,原因及改进的紧迫性。作者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和途径,希望能够对进一步推动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一些贡献。首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措施应在三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展开,因为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保证方向和效果,三个原则是理论贴近实际的原则,紧贴时代及重视实效的原则,以及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原则。之后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第一项措施就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包括增加比较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正面和负面信息都要涉及;第二项措施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创新,包括教学要与实践结合,增加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项则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应丰富起来,实现多样化,包括增加隐性课程的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对于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正面态度及积极利用,以及教师所起的榜样作用等;第四项是对学校的相关制度进行革新,包括明确领导责任,各部门要拥有协调机制,监督考核机制要公平高效等。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