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试诗是唐代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产物,是文化与政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学样式。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来灌输国家意志,而考生在迎合朝廷需要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文学才能,从而达到科举及第、进入仕途的目的。 唐代重视诗歌的文化背景和推崇儒家经典的文化政策,对“以诗取士”政策的形成与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诗取士”的形成不仅受到我国诗教传统的影响,还受到当时政治、诗歌自身功能和注重音律的影响。省试诗的题目多出自儒家经典、《文选》和史书等,而以儒家经典居多。在儒经类题目中,又以出自《礼记》、《诗经》、《尚书》的居多,这也是与朝廷重视礼教和诗教的文化政策相一致的。考生在行文中,“引经入诗”描绘景色、阐述历史典故、描写重大事件等,表达对题目的深层理解,展现自己的经学积累。此外,考生还会直接引用儒家经典里的词语、句子和典故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入诗,用以深化诗歌的主题。 在儒家经典的影响下,省试诗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考生在表达科举及第、歌功颂德、艰辛备考时,会选择不同的意象进行阐述。在审美规范上,省试诗表现出歌功颂德、含蓄典雅的倾向;在审美心态上,则表现出独特的现实功利性和极强的倾诉性。此外,省试诗题目的设置,不仅与唐代尊经尚儒文化政策的有关,还与主考官的经学思想、审美倾向、文学修养有着很大的关系。诗歌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时会出现破格录取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