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省试诗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uwan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试诗是唐代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产物,是文化与政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学样式。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来灌输国家意志,而考生在迎合朝廷需要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文学才能,从而达到科举及第、进入仕途的目的。  唐代重视诗歌的文化背景和推崇儒家经典的文化政策,对“以诗取士”政策的形成与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诗取士”的形成不仅受到我国诗教传统的影响,还受到当时政治、诗歌自身功能和注重音律的影响。省试诗的题目多出自儒家经典、《文选》和史书等,而以儒家经典居多。在儒经类题目中,又以出自《礼记》、《诗经》、《尚书》的居多,这也是与朝廷重视礼教和诗教的文化政策相一致的。考生在行文中,“引经入诗”描绘景色、阐述历史典故、描写重大事件等,表达对题目的深层理解,展现自己的经学积累。此外,考生还会直接引用儒家经典里的词语、句子和典故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入诗,用以深化诗歌的主题。  在儒家经典的影响下,省试诗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考生在表达科举及第、歌功颂德、艰辛备考时,会选择不同的意象进行阐述。在审美规范上,省试诗表现出歌功颂德、含蓄典雅的倾向;在审美心态上,则表现出独特的现实功利性和极强的倾诉性。此外,省试诗题目的设置,不仅与唐代尊经尚儒文化政策的有关,还与主考官的经学思想、审美倾向、文学修养有着很大的关系。诗歌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时会出现破格录取的先例。
其他文献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作品充分显现出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从文本出发,分析了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盘结下体验失落的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Elfriede Jelinek,1946-) 是当代德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2004年,她因“在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声音和与之相对抗的声音构成一条音乐的河
本文论述曹植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抒情方式,及其对魏晋南朝重要诗人阮籍、陆机、谢灵运的影响,从而论及这些诗人在诗歌情感性方面的独特之处。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章,加上前言,共有五
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全国,引发了无数喜爱美食的“吃货”们的追捧,被奉为吃遍全国的圭臬。吃货,是泛指特别能吃、特别爱吃的人。现如今,自称为吃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网友总结吃货的人生就如一辆火车,每天都在“逛吃……逛吃……”形象至极。  但在“吃货”这个可爱称谓的背后,隐约折射出“吃上瘾”的症状:明明三餐不缺,为何还如此的嘴馋?许多人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手,只要稍微闲暇
本文对苏童小说的文化心理进行了探讨。文章主体分为两个部分: 上篇把苏童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典型心理过程作为作品解读的线索,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和创作心理,对作品中逃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