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角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是透明无血管组织,但在感染、机械损伤、化学伤及其他病理情况下,可以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RNV)形成,致角膜失去透明性而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最终导致失明。因此有效阻止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是治愈角膜损伤和恢复视力的重要途径。探索和寻找副作用小、抑制角膜新生血管能力强的方法和手段是眼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之一。ADP-核糖基化因子(ADP-ribosylation factor, ARF)是囊泡运输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属于三磷酸鸟苷(quanosine triphosphate GTP)结合蛋白,参与了细胞内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过程。目前关于ARF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肿瘤方面,认为ARF蛋白是肿瘤细胞增殖和代谢的重要调控分子,而其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以及CRNV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国内外报道甚少。因此,本实验从构建碱烧伤诱导CRNV模型着手,通过应用ARF抑制剂腹腔注射法干预实验小鼠以及细胞增殖、迁移体内、体外等实验手段,探讨ARF抑制剂在角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为临床治疗CRNV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采用浸润1mol/L NaOH的2×2mm滤纸贴附左眼角膜中央40s的方法制作小鼠角膜碱烧伤诱导CRNV模型,将36只BALB/c小鼠碱烧伤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角膜碱烧伤1w后开始,实验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5ml质量浓度为0.5mg/ml ARF抑制剂溶液,对照组每只小鼠给予腹腔注射0.5ml PBS缓冲液,各自每周3次,持续1周。实验组及对照组于造模后2w分离角膜组织,以CD31免疫荧光标记法标记新生血管,比较对照组及实验组CRNV面积。2.收集第0d、4d、7d以及2w小鼠的角膜组织,用Realtime-PCR法检测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ARF基因的动态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碱烧伤角膜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mRNA的表达情况。3.体外实验应用ARF抑制剂干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endothelial cell, HREC),检测其对细胞增殖、迁移等的影响。结果1.对照组小鼠CRNV占角膜总面积的比例为0.71±0.20,ARF抑制剂干预组小鼠CRNV面积为0.53±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4,P=0.025)。2.与0d比较,碱烧伤后对照组和ARF抑制剂干预组ARF基因水平的表达均有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229.698, P=0.000)。3. ARF抑制剂干预组VEGF的蛋白水平表达较对照组同期值明显降低,(t=3.308,P=0.030)。4.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ARF抑制剂能明显抑制HREC细胞系的增殖,并随药物浓度的升高,抑制效应随之升高的剂量依赖性表现(F=798.222, P总=0.000)。5.划痕修复实验结果显示:在12h各组HREC细胞迁移宽度无明显差异。但在24h时间点,100ng/ml和1,000ng/ml两个浓度的ARF抑制剂干预组HREC迁移宽度分别为6.46±2.32μm、5.4±1.68μm,与对照组(8.49±4.18)μm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0.49, P2=0.14)。结论1.角膜碱烧伤后,ARF抑制剂通过阻断ARF信号通路抑制VEGF等分子的表达等途径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2. ARF抑制剂能明显抑制HREC细胞系体外的增殖和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