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手段的兴起,整个支付市场发展迅速,交易增长极快。而支付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存贷汇中的汇业务所涵盖的范围,受到了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强大冲击。对商业银行而言,支付终端市场已经处于弱势地位,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天然的结算地位,所有支付所产生的资金沉淀还是落地在了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因此,各商业银行的收益形式主要依赖于支付时各支付机构的产生的备付金存款沉淀。这部分沉淀所产生的收益又反过来补偿了支付交易本身各项成本支出,包括渠道手续费,品牌费和资源成本等。由于三方支付公司的规模效应,以及强大的话语权,为了争夺大额的备付金存款,商业银行通过垫付包括相关的渠道方(人民银行和银联等)的支付收益,来竞争这些存款。这种竞争的好处是极大的降低了消费者所需要负担的支付成本,提高了社会的支付效率。然而对商业银行自身来说,缺乏创新,缺乏监管,盲目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凸显。同时,由于备付金本身的法律权属问题,造成资金挪用风险和管理风险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提出了备付金集中存管的模式。在这种模式改革下,未来商业银行目前的收益模式将面临挑战,目前的传统收益模式可能无法持续,支付行业也将可能进行洗牌。本文通过分析支付经济学中的清结算架构研究,系统的整理了我国目前的跨行清结算机制和体系。利用商业银行在跨行清结算的固有地位,探索在原有的体现为成本的跨行间清算业务,作为新的收益获取渠道,利用跨行清结算中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分离,实现在途资金的沉淀。将这种转化沉淀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收益。但是,这种收益由于受到突发交易量的不稳定情况,并且依赖于自身在支付市场的占有率问题,会造成商业银行的头寸管理和收益获取困难,本文结合支付场景研究,分析了在收单市场上的切入点和结合方式,研究了商业银行作为代理支付渠道的方式,使得商业银行更深入和与相关市场方进行合作,利用平台经济学中的竞争理论,实现市场的拓展与话语权,并结合非线性定价理论,利用清算和支付的渠道路由,实现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和定价方式,有利于商业银行发力未来的支付清算市场,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衍生服务的讨论。同时,本文提出这种获取收益的目的,除了希望在支付市场高速发展中获取商业银行的相关收益,也是在于希望通过这种代理支付的模式,推广基于银行的账户体系,迎合监管机构对于资金流转的闭环监管,规范清结算支付市场,使得商业银行在未来的支付市场中能够收获自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