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频域OCT对单眼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的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413287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单眼弱视儿童的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分布规律,分析其与正常眼的差异,探讨影响弱视儿童的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分布的影响因素。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9例单眼弱视儿童及30例正常正视儿童,分为:弱视组(n=29),对侧组(n=29),正常组(n=30)。采用光学相千断层扫描仪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EDI-OCT)对受试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进行水平、垂直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及其他个12位置:黄斑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1mm、2mm、3mm处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年龄、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及眼轴长度。  结果:本研究中黄斑中心凹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值:弱视组为(212.59±15.26)μm、对侧组为(211.75±10.77)μ m、正常组为(211.51±13.34)μm;除距中心凹鼻侧3mm(N3)外,弱视组和正常组在其余黄斑各处的视网膜厚度(Retinalthickness,RT)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下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值(Choroidal thickness,CT):弱视组为(368.74±91.14)μm、对侧组为(350.88±81.43)μ m、正常组为(314.00±61.20)μ m;在黄斑中心凹下的CT提示弱视组>对侧组>正常组。对弱视组与正常组黄斑区各点的CT厚度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提示除T2、T3、I3外,其余各脉络膜值均在弱视眼与正常眼中存在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弱视组中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与黄斑中心凹处的视网膜厚度(Foveal retinal thickness,FRT)、眼轴、等效球镜、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分析提示,弱视组中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等效球镜呈正相关(r=0.978,P<0.05; r=0.508,P<0.05),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厚。随近视度数加深,脉络膜存在变薄趋势;与眼轴呈负相关,即随眼轴的延长,脉络膜存在变薄趋势(r=-0.593,P<0.05)。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  结论: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分布规律:上方>下方>鼻侧>颞侧,与正常眼的视网膜厚度分布无差异。弱视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分布规律:上方>黄斑中心凹下>鼻侧;弱视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要比正常眼厚,影响弱视儿童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SFCT)的因素是FRT、眼轴及等效球镜,存在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厚,而随眼轴的延长、近视度数的加深,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存在变薄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是心肌缺血,而局部心肌功能异常是心肌缺血最早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可以对缺血心肌及梗死心肌的范围估
学位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变化,探讨
学位
目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世界范围的老年健康问题。每年约有数以百万糖尿病患者因其并发症致残或死亡,造成严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