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为探索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静脉静脉转流术(venovenous bypass,VVB)是否降低了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并研究肝移植术后AKI的危险因素及AKI对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到2014年5月间某三级医院接受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AKI通过急性肾损伤网络(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 AKIN)标准来定义,即肝移植术后48小时内血清肌酐升高至基线值的1.5倍,或血清肌酐绝对值增加≥0.3mg/dL。比较接受VVB (WB组)及未接受VVB(非VVB组)的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消除混杂因素后进行组间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用来识别术后AKI发生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检验模型的效度,使用生存分析来研究AKI对术后移植物生存及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共计1037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47位(23.8%)患者接受术中VVB。初步的单因素分析表明在VVB组和非VVB组患者间较多的术前变量存在差异,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每位患者的倾向性评分,VVB组与非VVB组按照评分就近原则1:1进行匹配。匹配后,每组有221位患者,术前变量经单因素分析发现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匹配变量的绝对标准化差异均在10%以内。非VVB组患者AKI的发生率高于VV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1%vs.55.2%,P=0.393)。随后匹配后的患者进一步分为2个亚组,移植前肾功能正常组(定义为术前血清肌酐<1.2mg/dL)及移植前肾功能受损组(定义为术前血清肌酐≥1.2mg/dL).分析显示在移植前肾功能受损亚组,VVB组患者移植后AKI发生率显著降低(50.8%vs.37.2%;P=0.033),而在移植前肾功能正常亚组,VVB组和非VVB组患者间AKI的发生率无显著区别(68.4%vs.60.4%;P=0.241)。将术中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确认了VVB对术后AKI的保护作用(比值比,0.11;95%置信区间,0.03-0.41;p<0.001)。术后AKI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比值比,1.41;95%置信区间,1.04-1.91;P=0.029),BMI增加(比值比,1.06;95%置信区间,1.03-1.09;P<0.001),术中使用缩血管药物(比值比,1.43;95%置信区间,1.07-1.91;P=0.015)及术中使用抗纤溶药物(比值比,1.39;95%置信区间,1.02-1.90;P=0.037)。预测模型检验效度的AUC为0.728(95%置信区间,0.694-0.763,P<0.001)。AKI延长了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且增加了术后1月内透析率(比值比,2.70;95%置信区间,1.60-4.53;P<0.001),降低了移植物生存率(风险比,2.04;95%置信区间,1.20-3.46;P=0.009),而与患者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术前肾功能受损(术前血清肌酐≥1.2mg/dL)的患者,术中使用VVB会显著降低肝移植术后AKI的发病率。肝移植术后早期AKI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BMI增加,术中使用缩血管药物及术中使用抗纤溶药物。AKI患者术后1月内透析率升高,术后移植物失败发生率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