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信息质量对青年群体慈善捐赠意愿的影响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JF2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越来越密切,互联网技术与慈善公益事业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互联网公益,互联网公益也慢慢进入大家的视野并且逐渐扩大规模,互联网公益与传统公益相比具有诸多优势,迅速吸引了公益实践者的积极参与。然而伴随着互联网公益平台的不断扩大和盲目扩张,目前公益机构的监督审核机制不完善,互联网公益的发展也伴随着许多问题。一些人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发布虚假诈骗性质的公益内容,出现了一些骗捐行为以及慈善丑闻,这种行为对社会公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对互联网公益项目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人们对互联网公益项目信息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大家对于公益信息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研究显示,不同互联网公益信息对个体慈善参与影响力是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对于公益信息质量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同时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能够迅速掌握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我国互联网慈善参与的主力军,探索互联网公益信息质量是如何吸引青年群体的参与有利于我国互联网公益力量的壮大,也有利于提升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募捐效果。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选取了互联网公益项目信息质量是如何吸引青年群体捐赠的角度,试图探索其影响个体捐赠意愿的内在机理。本文选取了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完整性与可靠性并与互联网公益相结合,研究互联网公益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完整性、可靠性对青年群体捐赠意愿的影响,同时尝试探索信任在互联网公益信息质量和捐赠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也选取了社会慈善氛围作为调节变量,检验社会慈善氛围是否会对捐赠意愿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公益信息完整性、信息客观性和信息可靠性对青年群体的捐赠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信任在其中起中介作用,社会慈善氛围的加入正向调节了信任对捐赠意愿的影响。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合目前我国互联网公益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有关提高互联网公益信息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其他文献
生物学科精深微妙。教师教学要别开生面.打破循常习故的积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循循善诱,使之具备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不懈的学习力量。
金浪303(现代2441)是以(秋田小町/藤系144)F7为母本,上育397为父本杂交育成.晚熟品种,生育期145d,需活动积温2900℃.二年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091kg/ha,比对照关东107增产
一个好的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养,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与积极参与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课外学习资源利用起来那就是最好的学习了,所以,我们提倡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
高校学风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治学精神,高校学风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高校学风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中的作用地位,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促进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与人力资源和实体资产同等重要的基础生产因素。大数据是思维的一次革命,正在不断改变着人类观察和对待世界的方法,也推动了管理理念和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要重视学生对英语语音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清楚地知道26个英文字母的读音,也要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以及重音和语调等语音现象。小学阶段是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