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现实的文学表现——知青文学中“回家”主题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i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知青文学中的“回家”主题,这一重要的文学主题,在知青文学的研究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本论文就是在此意义上选题,试图填充这一研究空白,阐明这一重要的文学主题,将其落实在具体的文本中。为方便论述,笔者将知青文学中的“回家”主题演绎为:“我想回家”“我要回家”和“回家后”三部分,以此研究知青在“回家”路上的心路历程。   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首先界定知青文学的概念,然后介绍知青运动中的知青“回家”史,进而引出知青文学中所记述的知青“回家”主题,阐释本文选题的出发点及意义。   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   一、“我想回家”主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一主题在知青文学中表现为:作品中表现的乡村世界让知青直面现实生活的残酷,同时,各种乌托邦的幻灭让他们不得不对曾经的“理想”说再见。二者共同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我想回家”的念头逐渐由潜意识上升为意识。   二、“我要回家”主题:“有志者,誓进城”。这一主题在知青文学中表现为:知青为回家不择手段。这被具有不同创作倾向,不同价值立场的作家们以“诗与真”的表现手法呈献给读者。   三、“回家后”主题:重寻失落的精神家园。这一主题在知青文学中表现为:知青回城后,游离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处境尴尬,内心迷茫,陷入到“家在哪里”的惶恐。   不甘迷失自我的他们重新开始寻找自我,寻找灵魂的归宿与寄托。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梳理知青“回家”路上的心路历程,指出从某个角度讲,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些思潮现象是知青文学中“回家”主题的延伸。  
其他文献
本课题以明代朱谏《李诗选注辩疑》为研究对象,所依据的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明隆庆六年(1572)朱守行刻本,包括《李诗选注》十三卷和《辩疑》二卷。作为明代重要的李白诗歌
本文对新时期的儿童视角小说,作一整体考察。首先,从创作和文本构成的意义上去考察童年情结的性质与作用,包括其童年体验的艺术生成和记忆缠绕的艺术世界;其次,考察儿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