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新兴网络用语,网络围观是指在网络空间内,某些人或事在短时间内引起了网民们的集中关注并成为被网络围观者,网民作为网络围观者在网上通过浏览、发贴、顶贴、跟贴、转贴、写博客、发微博等方式表达意见,参与讨论,进而产生网络焦点人物和网络热点事件,形成网络热门话题,这又会加速事件的传播,从而引来更多的网民进行关注。当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时,相关政府部门会介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点事件逐渐冷却下来。但网民精彩的言论、建设性的意见以及通过网民自发的进行造词、造句运动所产生网络语言,都会成为当代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人数众多的网络围观者随时准备进行下一场网络围观,因为这种参与方式已经成为了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网络围观。第一部分,对围观和网络围观进行概念界定和区分,将围观限定为现场围观,其含义就是围观者与被围观对象处在同一时空,当现场围观的人散去的时候,围观即终止。将网络围观限定在网络空间内,指网民在网上对网络热点事件、网络热点人物的持续关注。第二部分,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指出网络围观者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众声喧哗,他们可以卸下假面,用诙谐的语言对一切进行调侃和批评,进行自由的发表言论、自由的讨论,甚至可以把网络广场作为一个发泄压抑感的场域,用网络语言来进行思想的狂欢,一切行为在这里似乎都可以得到理解,因为这种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个网络杂语的背后,都是现实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个体的一种观点,一种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体现于不同的观点之中,同语言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但只有处于互联网时代,在网络围观中,杂语现象的作用和真正的涵义,才能得到彻底理解和尊重。网络广场上的每位发贴者和顶贴者总是使用笑(包含诙谐语、俏皮话、调侃、讽刺、嘲笑等语言)和骂(包含辱骂和谩骂等)的语言来直接表达网络围观者个人和群体对被围观对象的能动反应,网络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批判主义。其笑、骂两重性的表现还体现在中立话语的缺乏。第三部分,运用巴赫金的加冕和脱冕的理论来分析被网络围观者中的网络小丑形象,指出在网络广场上,形象和思想都出现了非集中化,形象和思想都不再绝对化和单一化。这种形象和思想的开放性为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开放,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对网络红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指出网络红人的目标就是给包围在现实社会中一切虚伪的、僵化的氛围注入新鲜的空气,注入另一种思维方式,让真正的思想在笑和骂中得到传播。通过对犀利哥进行个案研究,指出犀利哥在本质上是双重性的,融褒贬于一身,既赞美又贬低。犀利哥类似中世纪狂欢广场上的疯子或傻瓜,就像丑角一样,犀利哥同样是“逆向世界”或者“反常世界”的国王。但被脱冕以后,当犀利哥的穿衣风格已经不具备任何反常性,已经不再是一个狂欢式的形象时,即便想吸引网络围观者的注意力,进行自我加冕也不会成功。第四部分,使用狂欢式的四个范畴:人与人之间毫无拘束的亲昵接触;插科打诨;俯就;粗鄙等来论述网络围观者。指出在网络广上,参与网络围观的网络围观者不是简单的人民,这些网络围观者是人民的整体。网络围观者的整体性是人民的一种共同体感受。这种共同体不是一个组织,也没人来组织,而是在每一次具体的网络围观中,每一个网络围观者的心里都明白,由于参与者众多,事件一定会得到相对合理的解决,自己也不担心会遭受惩罚,因为所有的网络围观者在该事件中会形成一个共同体。网络围观者的一个现实目的就是围观事情的真相,而社会的无意识则对某些内容进行压抑,通过语言、逻辑和社会的禁忌来进行社会过滤,从而在当下的网络广场上形成了压抑与狂欢并存的局面。最后,对网络围观的启蒙意义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