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最重要的消化腺,它承担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参与机体的消化、代谢、分泌、解毒、排泄、吞噬与防御等过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医学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迅速发展,超声以其无创、实时、高效、廉价等优点在临床诊断、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得以大大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主要包括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脓肿、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脏孤立坏死结节等良性病变及肝脏原发性、继发性恶性肿瘤。由于良恶性病变的生物学特点明显不同,对人体的影响有显著差别,因此区别良恶性病变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判断具有重大意义。 受超声波物理学特性、超声诊断仪性能、检查者操作手法等因素影响,常规超声对等回声病灶、肝硬化背景、多次介入术后、位于膈下、被胃肠道气体遮挡的病灶等显示存在一定的困难。而CT不易受上述因素影响,成像质量较高,但实时性差,检查费用较高,具有放射性损伤。融合成像技术成功地结合两种成像技术的优势,即超声的实时性和CT的空间分辨力,采用磁定位技术将超声与CT图像在空间上配对融合,实现二者在任意切面实时同屏显示,不但扩大了显像范围,而且还能够对病灶进行定性诊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研究应用融合成像技术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以明确该技术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检查发现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患者共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1岁至73岁,平均(55.88±9.94)岁。其中7例有结肠癌病史,3例有肾癌病史,1例有肺癌病史,1例有胃癌病史,1例有宫颈癌病史。 2.仪器与方法 2.1.实验仪器超声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Q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有C5-1宽频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融合成像系统由内置于超声诊断仪的融合成像软件及场频信号发生器、示踪仪器、工具连接单元等构成。CT使用SIEMENS16层和PhilipMAX80004层螺旋CT,造影剂为优维显或碘海醇。 2.2.研究方法选择肝内管道结构及病灶均显示清晰的增强CT图像,将DICOM格式的CT图像导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内,采用内部点配准法中的点-面配准法进行图像融合。图像融合成功后,记录融合成像所需时间、病灶的数目及声像图特征,并做出定性诊断。将诊断结果与综合临床表现、其他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术后病理、穿刺活检及随访得出的结论对比,比较融合成像技术与CT检查技术对病灶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42例患者融合成像成功率为100%,融合成像所需时间为4~9min,平均(5.90±1.20)min。 2.42例患者共64个肝脏局灶性病变,其中26例患者有1个病灶,13例患者有2个病灶,4例患者有3个病灶。病灶直径为0.29~10.05cm,平均(1.92±1.97)cm。常规超声共显示51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79.69%(51/64),增强CT共显示63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98.43%(63/64),融合成像技术成功显示62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96.87%(62/64),其中61个病灶与CT图像显示位置一致,1个病灶在CT图像中未显示。常规超声与融合成像技术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与融合成像技术病灶检出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64个肝脏局灶性病变,CT明确诊断38个病灶,明确诊断率为58.46%(38/64),包括17个肝血管瘤病灶(包括融合成像技术未能显示的2个病灶),1个肝脏假脂瘤病灶,8个肝细胞肝癌病灶,12个转移性肝癌病灶。其余26个病灶未能做出明确诊断。融合成像技术明确诊断病灶59个病灶,明确诊断率为92.18%(59/64),其中36个病灶与CT诊断结果一致,另外还包括9个肝血管瘤病灶,1个肝脏孤立坏死结节病灶,5个肝细胞肝癌病灶,8个转移性肝癌病灶。增强CT与融合成像技术的明确诊断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与最终临床诊断结果对比,CT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59.38%(38/64),包括17个肝血管瘤病灶,1个肝脏假脂瘤病灶,8个肝细胞肝癌病灶,11个转移性肝癌病灶。融合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为89.06%(57/64),包括26个肝血管瘤病灶,1个肝脏孤立坏死结节病灶,1个肝脏假脂瘤病灶,11个肝细胞肝癌病灶,22个转移性肝癌病灶。增强CT与融合成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融合成像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无创,对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定位、定性诊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