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髋臼假体角度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安装固定角度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为未来预防脱位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我院自1999年2月至2009年1月,共施行了502例(538髋)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其中236例(248髋)做为本次研究对象。男性106例,女性130例;年龄21岁~72岁(平均为57岁);术前诊断:股骨头坏死70例,骨性关节炎56例,股骨颈骨折76例,Crowe I-II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22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12例。运用X线片测量了236例(248髋)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将外展角设定为三组:①<30°②30°~50°③>50°;前倾角设定为三组:①<0°②0°~25°③>25°;分析以上2个因素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全部患者均获3个月~9年(平均3.1年)的随访。248髋中,术后出现6例脱位,脱位率为2.4%;6例脱位全部发生在术后6周内;全部为后脱位;1例出现2次脱位,全部经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6周获得稳定。脱位组外展角平均39°±11.88°,非脱位组为38.98°±8.65°,两组之间外展角无统计学差异(P=0.449);脱位组前倾角平均12.33°±14.89°,非脱位组为13.21°±11.52°,两组之间前倾角亦无统计学差异(P=0.131)。外展角在<30°、30°~50°、>50°不同范围的脱位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142,P=0.932 ;R=-0.02,P=0.824),前倾角在<0°、0°~25°、>25°不同范围内的脱位率也没有显著性差异(χ2=-0.183,P=0.913;R=0.062,P=0.368)。结论髋臼假体外展角在14°~58°范围内、前倾角在-15°~35°范围内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患者依从性差、术后不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和体位不当是导致术后脱位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股骨头假体直径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目的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直径对髋关节脱位的影响,为临床选择理想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提供依据。方法我院自1990年3月至2008年8月,对706例(762髋)患者采用不同直径的股骨头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术。男性301例,女性405例,年龄21-78岁,平均57岁。术前诊断:股骨头坏死203例,先髋继发骨性关节炎129例(其中CroweIV型15例),股骨颈骨折190例,创伤后骨关节炎112例,类风、强直性脊柱炎58例,结核继发骨性关节炎13例,化脓性髋关节炎融合术后1例。股骨头假体采用22mm直径者220髋,26mm直径83髋,28mm直径459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95%手术入路为改良Harding入路,5%手术入路为后外侧入路。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762髋中术后发生脱位28髋,总体脱位率为3.7%。其中股骨头假体直径为22mm的220髋中,发生脱位者16髋,脱位率为7.3%,股骨头假体直径为26mm的83髋中,发生脱位4例,脱位率为4.8%,而股骨头假体直径为28mm的459髋中,发生脱位者8例,脱位率为1.7%。将假体头直径在22、26和28mm三组脱位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有统计学差异(χ2=13.193,P=0.001;R=0.131,P=0﹤0.01)。结论股骨头直径是影响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主要因素之一,直径越大,脱位率越低,反之则脱位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