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以阿里小贷为例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tato_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开展的历程较短,金融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尚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行备案制改革后,由于操作和审核流程较之前审核制更加简便和快速,推动了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快速发展。在产品发行品种不断多样化的同时,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也朝着更深层次发展。  小微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作为我国经济体制中非常重要一部分,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主体资质欠佳,在融资问题上遇到不小的困难。随着互联网金融和个体信用时代的到来,个人小额贷款金融服务逐渐开展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应运而生。然而,小额贷款公司却面临着只贷不存的融资窘境,其主要融资方式只能从不超过两家金融机构,以资本净额作为基数的低杠杆融资进行。不能增加杠杆增大融资规模,将严重阻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则契合了共同的特点,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表外融资而突破最大融资规模限制,小额贷款以其金额小、分散度高且完全具备可预期未来现金流的特点,以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通过打包出售、信用增级、循环购买、风险隔离等一系列设计,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成为了金融市场上具有一定认可度的产品,同时促进了金融体系效率的提升。  随着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的高速增长,一些潜在的风险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许多小贷企业已经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做到了极高的杠杆率,小额贷款作为基础资产也不能够完全剥离发行主体的经营风险,同时其发行也受到了监管方面的重点关注。现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能否充分保障资产的稳定性,第三方出具的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说明书和评级报告能否做到充分客观的披露,作为投资人能否有效识别风险等问题,都将成为目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主要分析我国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环境和现状,将其中涉及到的风险及资产证券化的主要信用增级方式进行分类研究,同时围绕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作为案例进行动态研究分析。从历史发行数据、发行过程以及各参与方的角度对此类资产提出相关风险的观点,归纳和发现特点及日后发展方向为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等,简要介绍现行市场政策环境下小额贷款企业的资产证券化运营情况,阐述论文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学者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因素研究成果,同我国相关产品的研究相结合,进行观点回顾和对比;第二部分对我国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从业务发展特点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通过金融市场上一些违约事件对小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体现出小额贷款类产品的风险因素和注意事项,为案例分析做铺垫;第三部分作为本文的案例分析部分,将目前发行规模最大的产品一支付宝借呗作为基础资产的阿里小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基本情况介绍,核心环节风险防控和产品存续期间风险分析,寻找出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特点以及能够得以大规模发行的原因;第四部分对以上三部分所做的分析研究进行归纳性总结,提炼具有我国小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性特征的观点,并对小贷公司和评级机构提出建议,阐述对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的期待与展望。
其他文献
本文从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着手,通过向广东知名印刷企业做关于《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需求》的调查和向印刷媒体技术专业3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大型企业集团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其组织形式应当如何确定,其组织的规模多大,其经营体的边界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之间竞争已白热化,企业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的核心实力。科学而合理的人才管理与利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企业管理中,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是一个核心问
现阶段,我国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一改传统教学沉闷古板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探讨建筑材料学科的实验教
民航服务英语是空中乘务专业必修课程,随着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
本文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主要探讨了旅游英语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改善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并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要求,力求向学生提
地方高校生物师范专业学生毕业成绩评价体系是评价未来生物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评价体系的改革对生物师范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与教育专家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