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巫信仰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人类早期发展史上,巫信仰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原始文化的功臣,它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变为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深入地研究湘西南绥宁县苗族地区的巫信仰,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地区巫信仰的形态,认识到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以绥宁县苗族地区为田野调查的落脚点,重点探访了绥宁县关峡苗族乡、长铺子苗族乡、党坪苗族乡以及寨市苗族乡的巫信仰状况。文中以该地区巫信仰的产生背景、巫信仰现状与当代变迁为研究主线,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历史资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反映了该地区巫信仰的情况:绥宁县苗族巫信仰的产生源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多元信仰交融的人文环境,同时还与其民族神话、少数民族自身的‘万物有灵’思想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绥宁县苗族巫信仰历经时代的变迁却一直有着稳定的生存空间,这体现在其巫师、巫信仰活动的传承上。因此,本文着重对绥宁县苗族巫师的巫坛法事招术和巫信仰活动进行了总结、概说:该地区巫师作为通神巫师,能为人占卜、画符做药,在特定的日子里表演巫术,如坐荆棘、踩犁头;其巫信仰活动分为个体性活动与群体性活动。但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里,绥宁县苗族地区巫信仰活动趋向单一,群体性巫信仰活动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且群众巫信仰不可避免的逐渐淡化,同时,绥宁县作为多民族地区,当地苗族在与其他民族长期共处中,各民族信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因此,绥宁县苗族巫信仰在当代呈现出信仰的功利性和信仰传承的稳定性特点。最后,透过宗教功能学派视角,对绥宁县苗族巫信仰的功能和走向进行了分析,认为巫信仰在绥宁县苗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对本地区民众具有教化功能,强化了民众的自我反省和尊老敬贤意识,对该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和民众的行为具有整合作用,并调适着该地区民众的心理,促进了当地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绥宁县苗族巫信仰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中得到恰当保护和正确引导,从而发挥其真正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