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子兵法》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在世界兵学史上地位尊崇,东西方译者们也日益重视该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并推许其在语言、文学方面所展现的美学成就。《孙子兵法》的英译肇始于1905年,迄今已逾百年。但对这一跨文化传播过程的研究却仍未形成系统,采用跨文化传播学相关理论来深入研究这一主题也仍处于发轫状态。本文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采用历时性描写翻译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孙子兵法》多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纵向上将《孙子兵法》的英译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并简要介绍代表性译本的文化特点与历史地位,展现出各历史文化时期英译本的共性面貌;横向上按照“语词(文化概念和兵学术语)——观念(孙子哲学思想)——文句(辞格)——语篇(文体)”的逻辑层递,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系统分析七个代表性译本中的文本与副文本,阐释《孙子兵法》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兵学、哲学和文化艺术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接受和变形的轨迹,并试图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讨论典籍英译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发展趋向。论文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讨论理论基础、研究背景、对象、方法、意义以及创新点等基本问题。第二章探讨《孙子兵法》的历时性传播,对该书的文化内与跨文化传播历程作一概括和分析。通过细致梳理《孙子兵法》的英译历程,努力把握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蕴含的内在规律。在第三章中,笔者根据语词三种类型的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从社会符号学、情景语境语言学、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探讨文化负载词和兵学术语的“意义共享”状态,并剖析各译本处理“文化空白”的方法和技巧。第四章则采用协同理论来分析《孙子兵法》英译过程中重要哲学概念的译名选择,揭示其中存在的竞争和协同关系。第五章将阐释学理论与文化聚合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相结合,考察各个英译本的译文本和副文本,梳理译者对孙子哲学思想的认识,并解析跨文化传播学因素对译文本多样化的影响。第六章结合传播适应论、语言顺应论展开跨文化语用学分析,围绕英译本的文学性表达,从句子辞格和语篇文体两个层次描述《孙子兵法》英译这一动态顺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