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次生阔叶林是植物群落演替中的一个阶段,也是现阶段普遍的森林类型。研究这种在演化中的森林类型的鸟类群落形成的决定因素和结构过程,对深入探讨群落结构形成和结构过程的机理,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本论文中,将在一个尺度一个生境上阐述山地次生阔叶林鸟类群落的确定和结构过程;揭示温带次生阔叶林鸟类群落的确定和结构过程机理。摘要如下:一.在39.8hm~2次生阔叶林中作了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和稳定是由于存在“关键类群”,我们把影响群落组织结构形成和群落格局的物种称为“关键类群”(Key Group)。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的“关键类群”有两个:一个是初级洞巢鸟;另一个是喜鹊。二、我们采用在试验样地中添加巢位(悬挂巢箱)和对照样地比较的方法,探讨洞巢鸟类群落的构建过程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次生林中天然洞巢址资源处于稳定状态;虽然试验样地挂有巢箱,但其中的天然洞的入住率与未挂巢箱样地的天然洞的入住率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次生阔叶林鸟类群落中存在稳定的洞巢鸟类群落结构。三、我们在39.8 hm~2一个尺度一个生境上历时20年研究了次生阔叶林繁殖鸟类群落的确定和结构过程。发现繁殖鸟类群落的确定过程、结构过程和随机过程机理及特点如下,1.构建次生阔叶林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过程及特点。(1)、在60~70年的温带次生阔叶林中,种类丰富度为20~36种,鸟种类个体数(多度)是132~250只。因此,在林龄60年以的上温带阔叶林中种类丰富度和个体数的阈值应分别为20~36种、132~250只。群落结构过程分三个阶段:从1987—1996年的9年间鸟类种数基本没有变化,在20~22种之间;1997—2001年的6年间鸟类种丰富度为24~32种;2002—2006年的5年间鸟类种类丰富度为29~36种。(2)、鸟类群落形成中存在“建群种类”。20年中每年都有繁殖记录的鸟类有16种,占繁殖鸟的40.0%,他们是构建鸟类群落的主体。总个体数为2590只,消费生物量占总消费生物量的51.2%。(3)、鸟类群落的形成中存在“关健类群”(Key group)。喜鹊和初级洞巢鸟是“关健类群”(Key group)。由于喜鹊和初级洞巢鸟的存在为7种鸟提供了营巢条件。(4)、随着植被的演替鸟类也随着构建新的群落,这种构建的鸟类群落是一种演变的过程,也是鸟种的侵入和退出的随机过程。随着20年植被结构中优势树种重要值的变化,鸟类随着变化。喜欢在老龄林中营巢的环颈雉、花尾榛鸡等也相继出现,这种植被的变化也为初级洞巢鸟、次级洞巢鸟和大型鸟类提供了营巢条件。随着槭树、稠李等小径木树种林下木增多,也相继出现需要此生境的鸟类,如短翅树莺、黑眉苇莺、扇尾沙锥、红尾伯劳等。2.鸟类群落维持机制是确定过程和随机过程的整合过程:(1)、确定过程是:①鸟类在群落空间结构的合理性;②在群落组织结构中存在“建群种类”;③在群落组织结构形成中不断构建洞巢鸟类群落;④在群落组织结构形成中存在“关健类群”。(2)、随机过程是:①随着植被结构的变化鸟类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②繁殖鸟类的侵入和退出;③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的鸟类种类占优势。四、20年18种鸟类种群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气温和降雨量)相关性研究中,发现气候变化对鸟类种群数量变化影响不大。即气温和降雨量不是鸟类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可能与18种鸟类中有14种是树洞和喜鹊巢营巢的鸟类有关。五、我们在温带次生阔叶林39.8 hm~2的样地中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20年后10年内的26种鸟类种群数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26种鸟类的每10年的丰富度和多度都有变化。2007—2016年中有25种(其中2012年以后灰椋鸟没有繁殖记录),为1898只。从2007—2016年每年灰头绿啄木鸟(8~12只)、大斑啄木鸟(8~16只)和普通鳾 (16~22只)种群数量都有增加而波动曲线也基本一致;其他种类种群数量增加、退出比较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