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消费与企业业绩--基于经济性质和公司治理视角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92451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消费在各国学术界及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其展开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目前国内有关在职消费的文章主要在探讨在职消费影响因素,国外有关在职消费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的结论主要在“代理观”领域,少数为“效率观”。本文从中国国情出发,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就在职消费对企业业绩的影响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并从在职消费经济性质视角对在其进行了理论解释,将全样本分组后分别进行实证检验,讨论在中国企业中在职消费究竟是货币薪酬的补充还是企业职务消费抑或单纯是高管自娱性消费。实证检验结构表明在不同的分样本中,在职消费可能表现为“效率观”,也可能表现为“代理观”,而两种观点的均衡在于样本企业的公司治理。因此,本文又从公司治理视角对不同分样本在职消费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公司治理对在职消费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的影响。  本文以在职消费及公司治理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了实证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在职消费与企业业绩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首先分析了在职消费定义、成因、影响因素及公司治理相关内容;然后选取本文研究所用到的变量,提出研究假设,构建检验模型;最后以2010年-2012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在职消费与企业业绩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检验过程中,本文从在职消费经济性质及公司治理视角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丰富。对样本期间数据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职消费与企业业绩显著正相关,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支持“效率观”观点;(2)中国企业中在职消费的货币薪酬的补充成分、企业职务消费和高管自娱性消费三种性质并存,其中“货币薪酬补充成分”和“职务消费”两种角色更为突出,总体来看在职消费表现为“效率观”。(3)在职消费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受到企业公司治理影响,公司治理强度高时在职消费更多表现为“效率观”,公司治理程度低时在职消费更多表现为“代理观”。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规范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职消费相关信息披露;(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监督管理机制;(3)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和在职消费预算制度;(4)加强独立董事对公司监管力度。
其他文献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涉及数十个产业,需要极其巨大的资金和物资,因而它的繁荣与否,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然而根据《2014年秋季
采用怎样的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是企业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丰田生产体系(TPS)和企业资源计划(ERP)分别是东西方管理智慧对运营管理各自的回答。S公司是一家从事夹头生产的机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