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印度政府提出地理原则能"先失决定""麦克马拱线"是一条有效边界这一观点的背景.第二部分详细说明了印度政府对其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坚持的所谓地理原则内涵的解释.印度政府是在提出边界可以"通过历史过程划定"这一观点的基础上阐述其所谓的地理原则的.第三部分从地理事实角度充分说明:即使按照印度政府所主张的地理原则也无法论证"麦克马洪线"的有效性.东喜马拉雅山不具备分水岭的特点,根本无法提供任何一条可精确界定中印边界的分水线;而且东喜马拉雅山山区也不存在一条独一无二、连续不断且界限分明的山脊.因而根本无从谈起"麦克马洪线"是由分水岭或山脊等鲜明的地理特征"先天决定"了的边界.相反,众多观察家却认为东喜马拉雅山"山[南]麓一线显然是最清楚的地理特点","沿着平原的边界倒是天然的边界".而中国所主张的传统习惯线正是沿山麓走的.可见印度政府主张的地理原则并不见得对具有利.第四部分从历史事实角度充分说明:印度政府所主张的地理原则不但不能论证"麦克马洪线"的有效性,反而直接导致了中印边境局势的恶化.中国政府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为和平解决边界争端,事实上是把其当成实际控制线而加以遵守的,并未越过这条线.而印度政府却以所谓的地理原则为依据对"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中国领土提出了要求,并认为其有权驱逐这些地区的中国军队.这直接导致了中印边境第一次武装冲突的发生和中印边界战争的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