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海龟的消化道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泄殖腔。本实验从解剖学、组织学和超微结构三个层次对绿海龟稚龟的消化道(除泄殖腔外)进行综合性地观察和分析。大体解剖下、消化道大约是体长的5.46倍。口腔的组成部分有喙、内鼻孔、舌、气门及咽喉腔。喙覆盖角质鞘,呈V型,无牙齿和角质锯齿,下喙端尖钩状,故此与幼龟和成龟的U型且具多排角质锯齿的喙不同。口裂也相对较幼稚龟和成龟的大。内鼻孔1对,无梳状乳突;而幼龟和成龟的内鼻孔有梳状乳突且随年龄增长、增密。气门游离,紧靠舌内侧,可隐藏在舌后下方的裂隙中。舌骨1块、角腮骨1对,均较陆龟、水栖龟的发达。食道内表面布满锥状倒刺,其基部内陷;食管憩室不可见。胃分为贲门、胃体和幽门;胃体囊状,幽门管状;幽门长度约为胃体的一半;胃体皱褶大而少,幽门皱褶则小而多。小肠长于大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则由盲肠、结肠和直肠组成。肠道皱褶大小及数量基本呈下滑线分布,结肠皱褶环行,其余肠道皱褶纵行。光镜下,除口腔由黏膜层、肌层和骨骼组成外,消化道管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口腔及食道黏膜上皮均为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其余则为单层柱状上皮。肠道上皮主要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小肠以吸收细胞居多;大肠则被杯状细胞占据。舌后下方,有泡状腺和管状腺分布;胃腺呈单管状,可分为贲门腺、胃体腺和幽门腺。贲门腺和幽门腺主要由粘液细胞组成,而胃体腺则由颈粘液细胞和腺细胞组成,但主细胞和壁细胞尚未分化;肠道中,仅十二指肠可见肠腺分布。嗜伊红颗粒细胞遍布整个消化道,但其在舌部和小肠居多。消化道中,胃的黏膜下层较厚,而其余均较薄;口腔和食道前1/3段肌层为骨骼肌,食道后段则主要由单层环行平滑肌组成;肠道各段肌层均由内环、外纵2层组成。口腔和食道肌层最厚,而结肠肌层最薄。浆膜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在食道和幽门中较厚,而在肠道中显薄。扫描电镜下,胃壁上皮细胞呈正六边形,“蜂巢”状,胃小凹呈漏斗状。除口腔、食道和胃外,其余消化道均可见微绒毛分布;小肠微绒毛长且密,大肠则短而疏。淋巴小结仅在结肠可见。由此可见,绿海龟稚龟消化道的形态学特点与国外学者Carr(1987)和Reich(2007)发现其为偏肉食性的论断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