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中尺度强降雪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来源 :青岛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ons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地面非常规的天气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1月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中尺度暴雪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的特征分析.此次暴雪过程是1992~2003年12年间发生的第5次中雪以上量级的降雪过程,降雪范围小,是一次典型的中尺度雪暴过程.根据资料诊断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该文得到以下主要见解和结论:1)天气学分析发现,此次过程发生在冷空气强度足够强的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高空东北-西南向的脊有利于横槽携带小股冷空气南下,脊前东北冷涡不断增强,位置稳定.中、低层有较强的冷平流不断影响到半岛地区,使半岛的气温持续下降.由于半岛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其北部为相对暖湿的黄、渤海海面,另外,整个半岛为丘陵地形,在37.2°N附近有5处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山脉(统称莱山山脉).2)加密实况资料的诊断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3)卫星去图上分析发现,冷流低云与地面风场和气压场一致,表现出明显的气旋式弯曲,从云和降水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判断,为中-β尺度系统影响造成的.由于降雪过程中出现的"降水截断"现象通过上述分析无法解释,进一步采用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了边界层低层的中尺度惯性重力波特征.总之,半岛北部暖海区与半岛特殊的丘陵地形对水汽的积累和局地辐合的增强起巨大的使用.由于惯性重力波的作用,触发了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使弱的对称不稳定转变成弱的对流不稳定,造成降雪云的增厚和增强.强降雪主要是由弱对称不稳定条件下锋生强迫、地形的动力强迫以及海面的热力强迫所致,中尺度海岸锋及惯性重力波的存在起到了触发并增加局地降雪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基于地表气候变化数据库及中国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空间化技术和时间序列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1954-2002年中国气候要素和地表干湿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进而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
本文用南边界定常强迫的强迫耗散无辐散正压涡度方程来模拟非线性临界层,用江淮流域多雨年和少雨年4月的月平均纬向风场代替理想基流,将所得猫眼与当年夏季实际副高进行比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