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1天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2013年4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单纯近视散光患者100例(200眼),其中男性43例(86眼),女性57例(114眼),年龄18~39岁,术前近视球镜度数范围-1.25~-9.25D,平均(-4.74±0.16)D;散光度数-1~0D,平均(-046±0.09)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visual acuity,BCVA)均在1.0或以上(标准对数视力表)。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完成眼科常规检查以排除眼部疾病,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均正常。②所有患者未曾配戴角膜接触镜或硬性角膜接触镜停戴3周以上、软性角膜接触镜停戴1周以上。③筛除有明显角膜刺激症状者。应用3D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并分析数据,检查均由同一名熟练的检查人员进行操作。在自然状态下瞬目后立即进行,测量前先用模型眼矫正,检查时嘱患者术眼注视检查仪器的蓝色光标,角膜暴露充分,2s内Scheimpflug摄影机完成360°的旋转扫描,每个患者重复检查3次,选取一副重复性良好的图像进行分析,并详细记录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5min,30min,60min及1d)的4mm角膜光学区域时角膜前表面的高阶像差(Z6至Z27)及总波前像差(OPD)的大小。像差大小用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来表示,同时记录该角膜光学区域LASIK术后5min、30min、60min、1天的角膜中央厚度(单位μm)。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检验水准均选取P<0.05,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对各高阶像差的RMS值和各时间点的角膜中央厚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LASIK术后5min~60min角膜前表面4mm角膜光学区域内各个高阶像差(Z6至Z27)及总波前像差(OPD)均明显增大,但于术后1d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且与术前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像差中Z17的RMS值增大幅度最大达1126.98%(P=0.000),Z12增加幅度最小为147.92%(P=0.003);Z9,Z10,Z20变化最迅速,其术后5min时RMS增加至最大,而在术后30min时此三项高阶像差的RMS已与术前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17变化最为缓慢,术后60min才出现最大值,且于术后1d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高阶像差的总趋势是增大而后很快恢复,根据各高阶像差增大的峰值的特点可分为单峰值型、双峰值型和平台型三类。术后5min,30min,60min及1d时的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458.6629.36μm,474.4839.83μm,473.5040.47μm,433.7842.74μm,平均角膜中央厚度在术后30,60min较术后5min明显增加(P=0.000,0.001),术后1d较术后5,30,60min明显下降,且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9.125,P=0.002),而术后30min和术后60min的角膜厚度差异无明显统计意义(P=0.190)。结论: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中央区高阶像差会出现明显增大并于1天内恢复至术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