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绰号是根据某人或某物特征而赋予其本名之外的一种称呼。绰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常出现在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水浒传》中几乎每个人物都有绰号,颇具研究价值。对绰号本身的研究,以及对《水浒传》的绰号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层面,如绰号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少,主要包括对绰号的概念隐喻研究,以及《水浒传》中绰号的修辞分析。绰号在语义结构上属于厚语词,即同时包含描述义和评价义。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语义结构及其认知机制。对于其语义结构,本研究采用物性结构理论和评价理论分别探讨《水浒传》人物绰号的描述义类型和评价义类型,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呈现模式。对于其认知机制,本研究采用整合理论对《水浒传》人物绰号的意义构建过程进行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关于语义结构,1)《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物性关系中无施成关系,功能关系最多,评价义中无情感资源,判断资源最多;2)描述义和评价义之间的共显模式中,功能关系+能力评价义和形式关系+反应评价义的模式占比最高;二、关于认知构建,1)《水浒传》人物绰号意义构建过程多为单域网络构建,其次分别是单纯网络构建、镜像网络构建和双域网络构建;2)同种类型的绰号一般有相似的语义结构,在意义构建过程中也有着相似的输入空间,因此网络建构过程也一致。本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本文为绰号的构成和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考。其次,本文证明了物性结构理论和评价理论对语义结构的阐释力,以及概念整合理论在词汇层面的阐释力。最后,本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学分析提供了新的参考,语言学理论和文化背景的结合能带给文学作品不一样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