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因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使HF护理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早期识别具有不良预后的高风险HF人群,有利于指导临床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护士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早期为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有意识的去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从而延缓心衰病程的进展。近年来在众多的与HF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都强调了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显示其在HF诊断、预后预测、危险分层中具有的重要价值。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在心衰的诊断与排除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心衰预后的评估运用最广泛的生物标记物(I类,A级)。和肽素(copeptin)作为最近一个与HF预后评估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copeptin的预后价值是否优于BNP和NT-pro BNP仍然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将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来评估copeptin在HF患者中的预后价值,从而判断copeptin在HF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是否优于“金标准”—NT-proBNP。同时2014版中国HF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某些晚期HF患者BNP水平可能处于正常水平,或因肥胖及HF-PEF造成假阴性值,联合多项生物指标检测的策略可能对指导心衰治疗有益,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多个生物标志物在在HF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在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纳入可以根据HF患者的copeptin水平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构建2×2列四格表的文献。利用森林图和概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总结了copeptin在预测HF患者全因死亡率的预后价值的特点。使用Q检验和I~2指数来评估异质性。进一步选取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2017年6月至9月确诊为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病人,采集患者入院时的血液标本,检测生物标记物:copeptin、BNP/NT-ProBNP、Cystatin C,定期随访并结合病人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分析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同时通过ROC曲线评价多种生物标志物单独及联合应用在CHF病人短期预后价值,并进一步探究浓度升高的生物标志物个数在0,1,2,3时与CHF病人短期预后的关系,从而为多种生物标志物联合应用在HF患者预后中提供科学依据。结果:1.1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包括4473名HF患者)符合Meta分析纳入标准。Copeptin水平升高与HF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RR=2.64(95%CI,2.09-3.32)),copeptin的合并灵敏度(SEN)和特异度(SPE)分别为0.57(95%CI,0.50-0.63)和0.74(95%CI,0.69-0.79)。阳性似然比为2.2(95%CI,1.90-2.60),阴性似然比为0.58(95%CI,0.52-0.66)。此外,与NT-proBNP的AUC 0.71(95%CI,0.67-0.75)相似,总的诊断优势比(DOR)为4.00(95%CI,3.00-5.00),AUC为0.70(95%CI,0.66-0.74))。2.本次研究纳入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HF患者,因临床资料缺乏及失访等原因有9例终止试验,因此最终有47例患者进入研究,随访时间中位数为76(48-95)天,其中有18例(38.3%)发生了全因死亡或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不良终点事件。BNP、Cystatin C、copeptin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5%CI,0.55-0.86)、0.73(95%CI,0.58-0.89)、0.68(95%CI,0.50-0.85)。三者联合应用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进行预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5%CI,0.66-0.92)。当生物标志物升高个数≥2时,这两组患者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0个生物标志物升高的组(P=0.003(2个),P=0.0001(3个)),且3个生物标志物均升高组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与2个生物标志物均升高组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08)。通过多变量Cox模型我们发现,BNP(RR=3.865,P=0.047)、Copeptin(RR=1.406,P=0.007)。结论:1.Copeptin水平升高与HF患者全因死亡率有关。Copeptin在HF患者中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与NT-proBNP相当。2.BNP、Copeptin是心力衰竭患者短期全因死亡或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不良终点事件的预测因子,当3个生物标志物(BNP、copeptin、Cystatin C)联合应用(AUC=0.79(95%CI,0.66-0.92))预测全因死亡或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终点不良事件的准确度高于任何1个生物标志物单独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