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在实验系统的迁移转化及其对河蚬的毒性效应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c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纳米银不断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便利。因此,在生产、制造、使用、产品废弃等过程中纳米银不可避免会随污水进入到水环境中,影响水生生物、水生环境的安全健康。纳米银进入水环境中,大部分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进入到底泥中或者富集于生物体内,纳米银对底栖无脊柱生物的毒性影响引起关注。其中滤食性双壳贝类作为底栖生物的重要组成,不仅在海洋及淡水生态系统构成和功能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还是典型的环境污染生物指示物。但现有研究多关注于纳米银对海洋双壳贝类的影响,而纳米银对淡水双壳贝类的研究寥寥,因此纳米银对淡水双壳贝类的毒性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论文选用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为稳定剂的纳米银材料为目标污染物,以淡水双壳贝类河蚬为受试生物,通过一系列模拟生态系统实验研究PVP包裹纳米银材料在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及其对河蚬的抗氧化机制与生理行为的毒性影响。不同浓度纳米银(0,0.1,0.5,2 mg·L-1)在模拟实验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实验结果表明,河蚬起到促进纳米银向底泥沉积的作用。河蚬对不同浓度的纳米银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在低浓度下,河蚬活体组织对于环境中的纳米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纳米银在河蚬体内具有较长停留时间,可能会对河蚬组织造成长期的毒性效应。由纳米银对河蚬毒性影响实验的结果可知,河蚬组织对不同浓度的纳米银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机制;0.1mg·L-1AgNPs抑制河蚬摄食率及排氨率;0.5mg·L-1AgNPs河蚬体内GSH含量增加以保护组织免受氧化损伤;2 mg·L-1AgNPs条件下,河蚬受到氧化损伤,摄食及代谢能力减弱,河蚬体内的抗氧化防御机制被激活,通过分泌抗氧化酶类(SOD、CAT、GST、GPx)和非酶类抗氧化剂(GSH)调节,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河蚬组织的氧化损伤。
其他文献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为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它在芽胞形成期能够产生一种或者多种由基因cry/cyt编码的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
四旋翼飞行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机动性强,隐蔽性强,在军事侦查和民用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近些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四旋翼飞行器的软硬件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在遥控
本文旨在研究第二类弱奇异Volterra积分方程的算法,由于第二类弱奇异Volterra积分方程的奇异性和非线性方程的复杂性,使其难以用一个精确的解析表达式给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
种群入侵不仅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还会从根本上改变和破坏生态面貌,进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甚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生物数学家们通过利用数学建模的方
电击是一种在生物学实验中被广泛应用的刺激源。在果蝇相关研究中,电击主要被用作有害的物理刺激来训练果蝇,应用于规避、运动、应激、学习和记忆等多种行为学分析中。然而,
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复杂,网络任务也不断增加。由于网络中存在移动节点,在节点移动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任务对网
古气候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过去气候演化的规律和机制的研究,弥补现代环境、气候观测的不足,获得现代地球气候演化的规律和机制,从而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服务。间冰期气候的研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流式数据处理技术以其支持实时数据流处理的特性得到了广泛关注。复杂事件处理(Complex Event Processing,CEP)作为一种支持流式数据处理的技术,通过op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农民市民化时间持续之久,规模扩张之大,使得农民市民化面临
长江中游的下荆江河段是典型的弯曲河道,1949-1979年共发生4次裁弯,包括2次自然裁弯(碾子湾和沙滩子)和2次人工裁弯(中洲子和上车湾),裁弯后上下游的河床冲淤和河势发生显著的调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下荆江与东洞庭湖交汇段的七弓岭弯道八姓洲颈口上下游河岸的崩岸速率加快,其颈口宽度已远小于河道宽度,存在崩岸贯穿作用下颈口裁弯的可能性。基于遥感影像、水文数据、野外观测和数值模拟,围绕七弓岭崩岸与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