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明清中朝使行路线辽东区城镇空间结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朝两国自古以来有很长的交往渊源,以文化认同为纽带跨越明清两朝,并逐渐形成了一条较为固定,具有很深文化根基的交往线路,从1369年明代正式册封体系开始,中朝使行路线数度改易,明清易朝后,朝鲜被迫奉旨纳贡于清。因盛京为陪都,热河为重要避暑夏宫,皇家常行谒拜避暑之事,所以使臣的朝贡参仪活动地具有多样性。对辽东段使行路线沿线城市及建筑调研,发现沿途古城镇、村落由于历史变迁和过度开发,建筑文化遗产正在大量消失。使行路线蕴涵的文化价值已被世界范围内的韩朝学者所关注,而我国对于这方面挖掘整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这条文化路线及沿途遗产亟待保护和抢救。基于以上现状问题,本文主要从使行路线、城市空间结构、保护缓冲区构成及保护建筑特征三个方面研究明清中朝辽东段线路及遗产文化。第一方面,使行线路分析:通过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明清中朝使行路线进行探究,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特点、及相关历史事件,对辽东段使行路线进行定位、分析,针对原有道路被改变、被覆盖等现状困境,辅助应用GIS分析软件,根据辽东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分析使行路线,并判定历史站点与计算路线之间差异的原因,对线路进行还原尝试;第二方面,经行城市探究:参照朝鲜使臣的记载,结合地方志等史料,归纳出明清时期辽东地区的城市营造特点、城市的运行职能,以及朝鲜使臣在城市中的活动,同时采用GIS中“表面分析”工具,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城市分布及空间构成的特征;归纳总结该区域聚落的分布形态、地域与使用材料关系,更深层的理解沿途城市以及聚落空间构成特点;第三方面,保护缓冲区构成及建筑特征研究:依照朝鲜使臣记录建筑与城市之间的拓扑关系,根据建筑的分布特征采用GIS划定遗产保护缓冲区,同时根据区域分布的不同特点着重分析各保护缓冲区区域内的建筑形式,借从以朝鲜使臣的不同视角反映当时辽东区域内的社会发展状态、宗教信仰、以及交通情况,了解辽东地区明清时期历史建筑的更多细节和信息,与此同时填补部分东北建筑的历史空白。
其他文献
武汉的里弄建筑群是该市旧城区的典型代表,既有一定建筑价值,又几乎集中了旧城区改造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现实意义.该文将选取该市不岸区三德
该论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南方中小城市(镇)旧城居住区更新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直观原因和内在原因.通过分析周庄镇和绍兴市建设实例中的经验和教
该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典型的大学老校区进行的实地调研和设计工作,运用相关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大学老校区的改造规划进行研究
南京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她主要通过城市印迹的形式反映在城市景观当中。正确认识并运用南京地域文化,是形成有特色的现代南京城市景观的关键。 本文
韵律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在造型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在明确韵律基本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归纳总结了韵律在建筑造型中的一些常用手法.该文从以下
近年来,随着住宅类地产竞争态势的日益激烈,商业地产逐渐受到开发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青睐,因此商业地产得到迅速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但在商业地产建筑设计领域,由于缺乏相关的完善的理论支撑,在实际的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又存在着项目定位不准确、运营模式不清晰以及对建筑设计方案错误指导等问题,因此难以保证商业地产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运营。本文以商业地产开发中的项目模式对建筑方案设计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业地
论文的第一间对几种基于不同侧重点的建筑策划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其利弊,综合出一种新建筑策划方法:基于价值判断的建筑策划.论文的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
城镇空间是城镇社会的物质载体.全文以“基于生态观的小城镇空间规划”为主线,对国内外同类研究进行评析,划分研究层次,构筑从基于生态观的城镇空间规划基本理论基础、空间特
该文首先通过对当前人居环境研究的发展进行剖析得出以传统聚落作为对象与切入点,整体生态建筑观为指导思想的综合的地区人居环境研究方法.并依此方法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以来现代建筑厚重感,恒定感,孤立感的反思,提出建筑应当以一种轻盈感,弱化感,消隐感的方式存在,与它们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文章的主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