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电影工业发迹于日据时期,彼时的电影主要为日本皇民化运动“亲日”情结的培养基,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政府为巩固自身统治地位,及为他日重返大陆做好思想铺垫工作,提倡电影发挥其政治意识形态宣传作用,1987年解严案的通过加之随之而来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台湾电影正式拉开了诗意写实叙事风格的序幕。由于新浪潮电影运动主张影像写实风格,题材贴近现实社会,反应民众的真实生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各阶层各族群的国族意识形态开始成为影片创作的重点对象。特定的影像内容整齐划一地唤起了观众的集体无意识,台湾的电影文化想象之路得以不断延伸。台湾电影的发展过程几番跌宕,不断更迭的当权者为保持其威权影响力不间断地在时下影片中植入的国家意识形态观念。透过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影片意图传达的民族内部的微观政治全貌便跃然纸上了。 本研究将采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评选的“影史百大华语电影”中选取新浪潮电影运动以来的二十三部电影进行“去殖民化”意识形态构建的研究。本研究将从三个章节展开讨论。首先,以人物特征为切入点,从人物代际、人物关系、人物对白和人物取向四个维度对研究样本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特点分析,从而得出相应时期的依附在电影人物身上的国族认同意识形态类别;其次,以时空跨度与文化符号为切入点,分析影片是如何进行历史记忆的重构和在地经验的开发利用的,进一步分析依附在电影时空与文化符号上的国族认同意识形态;最后,在整合人物特征、时空跨度和文化符号三个维度分析结论的基础上,从“去日本殖民化”、“去大陆殖民化”以及本土主体性三种意识形态的构建阐述台湾电影自新浪潮电影运动之后的“去殖民化”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