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互联网的出现为标志,人类步入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与传统的自上而下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是实现人民大众自由意志个人表达的新平台。因其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便利性等优点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公共领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形象建设,善于在公共领域展现良好的政党形象。随着互联网在公共领域中作用的加强,赢得网络媒介与网民大众的支持就成为党的形象建设的重中之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通过对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历史学、形象学的跨学科借鉴,形成对网络公共领域和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初步认识。进而,形成网络公共领域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概念界定,展现出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联。在此基础上,从实践探索、时代潮流、实现途径深入探讨网络公共领域中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开展与实现。从纵向维度,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网络公共领域中进行形象建设的历史进程,可概括为网络信息技术传入、电子党务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建设党的形象“三个阶段”;从横向维度,提炼中国共产党在网络公共领域进行形象建设的历史经验探索,可总结为加强信息化建设是重要基础、积极推行网络问政是基本方式、提高党员干部的媒介素养是根本保障“三条经验”。依此拓展还需借鉴西方政党在网络公共领域建设政党形象的有益经验。面向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建设党的形象既面临着种种机遇,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从面临的机遇看,网络公共领域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提供丰富资源、搭建创新舞台、开辟提升途径。从面临的挑战看,网络舆论引导缺位、网络失实报道管理缺位、非法网络管理缺位、境外网络攻击应对缺位,导致民众理想信念被削弱、抵触情绪被诱发,进而怀疑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最终动摇党的群众基础。问题是实践的导向。公共领域本身在量上的延伸扩张、中国共产党自身在三期叠加的艰巨使命,均使得获得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难度加深,凝心聚力变得更为不易。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网络公共领域建设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形象就极为必要。从作为主体的党、作为主体载体的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细胞的党员、作为形象传播的机制四个层面探讨,就应做到:第一,重视党的作用的发挥;第二,提高党员干部运用网络的能力;第三,完善各项机制的建设;第四,推进网络监督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