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口剧增、城市环境恶化、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以及城乡差距加大等,诸多城市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类福祉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息息相关,农业的多种功能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目前,农业多功能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但是,对农业多功能价值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尚少,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变化的影响机制认识不充分,并且农业多功能研究的空间精度不高,不能充分揭示出农业多功能的空间变化规律。本文以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等理论为指导,以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区,基于1999、2006和2013年的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借鉴已有的农业功能测评模型,在30m×30m的栅格尺度测算了1999、2006和2013年的农业功能价值,并对农业功能价值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其次,探讨了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变化的影响机制,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业多功能价值演变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本文丰富了农业多功能性的理论研究,有利于西安都市圈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为农业多功能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农民就业增收、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以及提高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1999、2006和2013年,西安都市圈农业功能总价值分别为219.032×108元、301.816×108元和572.930×108元,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各农业景观类型中,耕地的农业功能值最大,草地最小;从农业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价值来看,生产功能价值最高,旅游休闲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价值最低。农业的各项功能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生产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大致表现出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农业总功能和就业功能在秦岭地区最低,平原地区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区递增的趋势;固碳释氧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均表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2)1999-2006年,农业功能价值增加了82.784×108元,2006-2013年,农业功能价值增加了271.114×108元。耕地的农业功能增加值最大,草地最小;就单项农业功能价值而言,生产功能、就业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价值不断增大,固碳释氧功能价值先增加后减小,水源涵养功能价值一直减小,农业的生产功能价值变化量在两阶段均最大,分别为58.12×108元和208.95×108元,水源涵养功能价值变化量均最小。(3)1999-2013年,西安都市圈农业功能总价值变化主要处于轻微增加区,显著增加区范围逐渐增大。农业各单项功能空间变化特征不同,生产功能空间变化主要处于轻微增加区,显著增加区分布较少,显著减少区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区;就业功能以轻微增加区为主,显著减小区分布于城市近郊区,且分布范围有所扩大,轻微减少区零星分布于轻微增加区当中;旅游休闲功能主要以轻微增加区和轻微减少区为主,2006-2013年,显著增加区范围迅速扩大,主要分布于都市圈城市近郊区;1999-2006年,固碳释氧功能主要以轻微增加区为主,显著减少区面积较小,2006-2013年,主要以轻微减小区为主,显著减小区面积明显增加,而轻微增加区面积明显减小;水源涵养功能主要以轻微减小区为主,其次是显著减小区,减小区中零星分布有水源涵养功能值增加的点。(4)农业功能总价值变化受人口因子和社会因子影响较大,主要驱动因子为耕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口密度。1999-2006年和2006-2013年,影响农业生产功能、就业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人文驱动因子,对生产功能贡献率最大的驱动因子是耕地面积;对就业功能贡献率最大的驱动因子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经济发展是农业就业功能提高的根本动力;对旅游休闲功能贡献率最大的驱动因子是人口密度,人口密度越大,潜在的旅游人数越多,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越高。农业固碳释氧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是自然驱动因子和人文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固碳释氧功能贡献率最大的驱动因子是耕地面积和城镇化率;对水源涵养功能贡献率最大的驱动因子是降水量和当年造林面积,林地面积越大,植物拦截降水能力越高,农业水源涵养功能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