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武术是指“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攻防、套路、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与中国古典哲学、医学、美学、兵学、教育学等,彼此渗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和延续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也热切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然而经过仔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政策和学术研究成果发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现状极不平衡,各地普遍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专业人才匮乏,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保护机制还不完善,普查工作不够深入,法规建设滞后,传承人状况堪忧等诸多问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没有实时可行的检查验收标准和政策,不能对项目进行定期的检查和验收,没有客观的科学的检查和验收体系,没有建立项目评价验收的标准。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长久发展的理念,针对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参考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进行研究,寻找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管理上的法规不足,即申遗后期的管理体系和方法不够完善、探索性的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系。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管理三级指标体系,分析各指标权重,使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中出显现的重申报轻保护问题得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建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理论高地,推进非遗管理体系理论建设,建立科学的全面的管理体系,进而对非遗的后期传承起到保护作用。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应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特尔菲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与武术非遗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认真分析武术非遗问题的各种因素,采用特尔菲专家问卷,建立了管理评价体系。研究结论:通过对非遗法的解读与分析,和对河北省武术非遗项目现状的调查,以及河北省武术非遗专家的访谈,再经过3轮专家问卷,对管理体系指标进行筛选,权重衡量,最终确定了本文的管理体系。共包括5大部分,分别是技术管理(评价指标)、理论管理(评价指标)、经费管理(评价指标)、发展管理(评价指标)、传承人管理(评价指标),以此为基础框架延伸分化,形成三级指标体系,并对每一项指标进行权重配比,形成完整体系。根据对指标权重分析统计得出各项指标在管理体系中所占比例,技术管理(评价指标)比例最大为32%,理论管理(评价指标)次之为27%,发展管理(评价指标)为19%,传承人管理(评价指标)为15%,经费管理(评价指标)最小为7%,这与本文研究主题相符。采用三级指标体系,对河北武术非遗项目管理体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这样能更加客观的统计出武术非遗管理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样管理起来才更加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