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又称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也是常见的呼吸道变应性疾病。该病是发生于鼻粘膜的变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溢清涕、鼻粘膜肿胀为主要特点。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中,开展定量诊断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临床的角度,中医辨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采用定量诊断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辨证标准,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诊断水平。从中医科研的角度看,由于在中医理论与临床中往往存在定量指标不足的问题,采用定量诊断的方法可提高对疗效、新药、新疗法等方面的评估客观化、准确度与成果的论证力,有助于发现新问题,突破思维方式。关于过敏性鼻炎中医证型研究量化的问题,迄今为止,建立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以现代医学诊断为基础、以中医证型定量诊断为目的研究尚未见到。我们认为,在借鉴现代医学疾病、现代计量学及相关数理统计方法的基础上,编制反映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中医常见证相关项目的调查表,通过本流行病学调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到其有意义、有价值的项目及其常见证型,在诊断上做到计量化,不但可行,而且该研究可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进一步研究、预防、治疗以及治疗后评价打好坚实的基础而有着深远的社会实践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注意学科交融,发挥中医自身优势,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过敏性鼻炎常见中医证型的诊断模式,以过敏性鼻炎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从中医证候入手,进行一定样本量的调查。在对该人群症状、体征等进行频数分布等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该人群中医证型以多元数理统计方式进行定量研究。初步建立起过敏性鼻炎的中医常见证型本底资料库,并初步揭示过敏性鼻炎常见中医证型中症状、体征间的相关关系,寻找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下过敏性鼻炎常见中医证型的诊断模型或公式,从而为今后过敏性鼻炎中医辨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进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为临床疗效评估发挥功用,以为中医病证结合的定量诊断提供参考启示。方法:设定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中医证候调查表,调查表设计参考等文献。限于研究时间,本研究初拟先研究过敏性鼻炎最常见的肺气虚证及风热犯肺证定量诊断,将两证型所含的症征纳入,制成问卷。将收集到的研究资料转为统计数据,建立数据库,对每份中医证候量表进行初始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对筛选出的阳性量表中的症状、体征等作如下的数据整理及分析:以症状因子在各组间频率对照探求症状因子与证的关系。在各证筛选出常见症状因子后,进一步分析这些症状因子与证是否有关系,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本研究把症状因子作为研究要素,运用了病例一对照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平衡研究因子以外的因素。以OR值探求症状因子与证的联系强度。在探讨了症状因子与证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症状因子与证的联系强度,以了解症状因子在证中的诊断意义。引入了比值比(OR值)。OR值是一个联系强度指标,是一个点估计值,用来评估研究因子与证的联系强度。OR值的范围是0~+∞。当OR值>1时,表明研究因子与证存在正相关,OR值越大,症状与证的联系强度越大。根据OR值,可以得出症状因子与证联系强度的大小排序,以明确症状因子在诊断中的意义。对回收的调查表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将录入的数据逐项核对,不统一的项目与原问卷进行核对纠正。用EXCEL对核对无误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将两组110例调查资料输入Mathlab数据分析软件,采用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提取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因子信息,归纳基本证型,分析、计算基本证型中症状因子的贡献度。根据症状赋分对110例患者症状进行打分,计算基本证型中症状总积分,将数据输入SPSS统计软件,采用诊断性试验中的ROC曲线分析方法,参考不同诊断界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建立各基本证型的诊断阈值。结果:1.通过频率统计法,对肺气虚型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各症状因子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对照,发现各个症状因子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鼻痒:93.8%,喷嚏:89.2%,流清涕:90.2%,鼻塞:92.7%,神疲乏力:86.4%,少气懒言:84.7%,自汗:70.5%,咳嗽痰白:68.1%。其中鼻痒出现的机率最高。通过本研究发现,在诸多症状之中,鼻痒在全部症状因子中出现的比例是最高的,在统计学上说明肺气虚型常年过敏性鼻炎中鼻痒出现的机率是最大的。2.通过症状因子频率统计,对风热犯肺型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各症状因子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对照,发现各个症状因子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鼻痒:92.7%,喷嚏:94.8%,鼻塞:91.6%,恶风身热:90.1%,头痛肢楚:88.5%,鼻流黄涕:86.4%,口渴:69.3%。其中喷嚏出现的机率最高。3.在本研究的结果部分,我们借用OR值来说明主要研究的四个症状因子在不同研究对象中的差异。两组研究对象(肺气虚型和风热犯肺型)鼻塞和鼻痒症状因子的OR值分别是1.19和1.16,说明症状的发生在两组人群中发生的机率是有差异的,而喷嚏和流涕的症状因子的OR值分别是0.45和0.98,说明症状的发生在两组人群中发生的机率是无差异的。4.证候是不同症状因子依其内在规律有机组合而成,不同症状因子对证候具有不同的特异性贡献,这也是产生症状因子之间非线性复杂关系的原因。为充分反映症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以症状因子对症状因子集合(证候)的关联度,反映症状对症状集合的贡献度,对肺气虚证来讲,症状因子原始贡献度排序为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咳嗽痰白,对气虚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的贡献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症状,与临床实际相符。对风热犯肺证来讲,症状因子原始贡献度排序为鼻痒、喷嚏、流涕、鼻塞、恶风身热、头痛肢楚、咽干、口渴,对风热犯肺证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的贡献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症状,与临床实际相符。结论:通过结果分析,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等方法可实现无监督的中医证候相关症状提取及症状的定量运算,其分析结果较处理线性相关的多元统计方法更具说服力。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对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临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其基本证候(肺气虚证、风热犯肺证等)的试验结果与此前文献的研究结论认识基本一致。在对该人群症状、体征等进行频数分布等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该人群中医证型以多元数理统计方式进行定量研究。初步建立起了过敏性鼻炎的中医常见证型本底资料库,并初步揭示过敏性鼻炎常见中医证型中症状、体征间的相关关系,寻找出了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下过敏性鼻炎常见中医证型的诊断模型或公式,从而为今后过敏性鼻炎中医辨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进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为临床疗效评估发挥功用,以为中医病证结合的定量诊断提供参考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