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诗人集会历史悠久,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极具特色的文学现象。清代诗人集会活动繁多,覆盖面广,在规模和频率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代,成为各个阶层文人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清代诗人集会为研究对象,以清代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等文献资源为基础,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将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对清代诗人集会进行综合和专题论述。同时,尝试突破传统的史实叙述和文本解读模式,将诗人集会置于清代历史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动态过程中,揭示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并纠正之前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在总体考察和专题延展的基础上,本文按照先总后分、以点带面的思路安排篇章结构,以深入探讨清代诗人集会的特征、作用和影响等问题。本文共五章,主要专注于以下几方面的论述:第一,清代诗人集会的基本特色。第一章和第二章从主题形式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诗人集会在清代的新变化和新特质进行了概括和提炼,侧重于考察清代诗人集会在因袭和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创新和超越。其一,清代诗人集会在主题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节日型集会和季节型集会已经成为清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贤生日设祀集会、金石鉴赏集会和戏曲观赏集会的盛行则是清代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的体现;其二,清代诗人集会在思想内涵上也呈现出新的特色。从集会的审美品格来说,清代诗人集会以古雅精神为核心审美意旨,同时追求理性与情感的调融和统一。从集会的基本功能来说,清代诗人集会在娱情、群体认同和政治功能方面都有新的应用和扩充。第二,清代诗人集会与唐宋诗之争。清代的唐宋诗之争贯穿始终,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到诗人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唐宋诗之争对诗人集会有着难以忽视的重要影响,而诗人集会在唐宋诗之争中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第三章以时间发展为轴,以若干重要诗论家和诗人集会为点,就诗学宗尚对诗人集会的影响、诗人集会对诗坛风气的推动、诗人集会与诗学论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清代不少诗人集会涉及唐宋诗之争,比如一些颇具声望的诗人会在集会时表述和实践自己的诗学主张,以此扩大影响;一些诗歌流派更会利用集会宣扬门户宗尚,以此寻求志同道合之人,壮大自身势力。这是清代诗人集会和诗学研究的交汇之处,对此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成果对两者皆有一定的启发。第三,清代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以诗人集会为切入点,对明清两大遗民群体进行论述,是对传统文学空间中群体创作的考察,也是对旧式社交模式下群体心态的探究。第四章分为明遗民和清遗民两个部分,对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侧重于归纳和总结两者在不同时期呈现的差异性特质。诗人集会作为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一个特殊文学空间,是旧思想的避风港,也是新思想的发育地。诗人集会为遗民群体缓解了现实失落,提供了情感归属,实现了价值诉求,满足了他们多层次的心理需求。遗民群体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让他们在创作上充满热情,同时也催使他们开展集体活动,为彼此建立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战线。第四,清代诗人集会与近代中日外交。第五章以晚清驻日公使何如璋、黎庶昌在日本的诗人集会活动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近代中日外交关系为落脚点,对这时期双方的政治意图、文化心态,集会酬唱的创作风格、思想内容等问题进行探究。在他们的主导下,诗人集会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对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使外集会”将政治目的融于诗歌唱和之中,用文学交流的方式促进了外交友谊的建立,在汉诗酬唱中搭起情感沟通的桥梁,达成了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使外集会”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手段,利用文化输出以非战的方式实现同化或者征服的战略目的。作为特殊时代环境下全新的集会类型,“使外集会”在清代诗人集会和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