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企业知识融合的机制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gang98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上那种依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竞争的需要,企业界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广泛地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对具体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成果比较少。IT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典型代表,特征鲜明,具有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特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IT企业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知识作为一个热门的主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新制度经济学将知识作为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列的重要资源,随着人们对知识认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意识到知识对IT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学者们进一步提出融合的知识而非知识本身是提高IT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知识是如何融合的?包含哪些阶段?知识融合是如何提高IT企业创新能力的?其作用机理是什么?这些正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1)IT企业知识融合的特征及作用   通过文献追溯,分析知识融合的内涵,将其分为知识集成、知识创造、知识应用三个阶段。研究了知识融合的影响因素,将知识融合影响因素分为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和资源因素。在组织因素中分析了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与组织激励对知识融合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分析了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因素对知识融合的影响;在资源因素中分析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财务资源对知识融合的影响。根据知识融合在IT企业中的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IT企业知识集成的“组织性”、知识创造的“实用性”和知识应用的“经济性”。概括的论述了知识融合对IT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分析了IT企业知识融合整体机制的构成和内容。为后文的展开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IT企业知识融合的运作机制   笔者对知识融合三阶段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三个阶段各自的影响因素,并就三个阶段分别对IT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假设,设计了IT企业知识融合的运作机制。认为IT企业的知识集成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零散知识整合,二是充分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组织学习是IT企业效果最好的知识学习方式,IT企业的组织学习方式有很多,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可以分为四种方式:实验学习、能力学习、标杆学习、改良学习,并对这四种学习方式分别进行了阐述。认为IT企业的知识创造是一个复杂的协作过程,它需要多个部门和人员的配合与协作,知识创造的来源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整体,为了产生和形成新知识,不同学科、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是必须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也是必要的。笔者认为知识的有效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才是提高IT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并认为知识应用要能准确反映市场的需求、要选择有利的时机、还要结合IT企业自身的特点。   (3)IT企业知识融合的激励机制   知识员工是IT企业知识融合的主体和实施者,对知识员工有效地激励是知识融合成功的关键。笔者结合IT企业知识员工的需求共性以及IT企业知识融合各个阶段的具体特点,提出了IT企业知识集成的激励模型、IT企业知识创造的激励模型以及IT企业知识应用的激励模型。在知识集成激励模型中分析IT企业、知识提供者、知识接受者三方之间的博弈关系;在知识创造的激励模型中将基于委托代理的契约化激励和基于声誉的非契约化激励结合起来,提出了组合激励模型来同时满足知识员工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认为在知识应用阶段中先由IT企业确定投入总量,知识员工根据自身的收益来确定投入比例,并以此思想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从IT企业知识员工的需求共性出发,提出了从薪酬激励、个人成长激励、工作成就激励、工作环境激励四个角度进行有效激励,并根据三个激励模型的推理结果相应地提出了针对各个阶段特点的激励措施。   (4)IT企业知识融合效应的实证研究   在专家访谈和员工访谈以及借鉴大量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立量表。通过现场发放问卷、E-Mail发放问卷、电话访谈以及网站发布问卷的方法收集了213家IT企业的有效数据。根据前文规范分析中提出的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使用SPSS15.0和AMOS18.0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对所调查的对象进行了描述性的统计分析,随后对数据进行了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数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且样本的建构效度良好。对样本的整体拟合度分析结果显示卡方检验指标、残差分析指标、适合度指标和替代性指标均符合要求,通过检验。对模型的路径系数实证表明,模型分析的结果显著,模型提出的假设均成立。实证表明,IT企业知识融合能够提高IT企业的创新能力。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了IT企业知识创造的激励模型。综合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激励模型和基于声誉激励模型,针对知识创造工作性质的复杂和工作过程不容易被监督的特点,提出了能同时满足知识员工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的IT企业知识创造的组合激励模型。   (2)提出了IT企业知识应用的激励模型。在目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笔者没有发现有关知识应用激励的文献,笔者认为IT企业在知识集成与知识创造阶段的投入要通过知识应用阶段才能产生经济意义上真正利润,因此IT企业有动机积极地推动知识的应用,这个阶段的博弈首先由IT企业根据预估的收益确定投入的总成本,知识员工根据IT的投入来判断自己的收益,并依据判断来确定自己的最佳投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T企业知识应用的激励模型。   (3)研究了IT企业知识融合对IT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效用。分析了知识融合各个阶段的作用,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通过调查问卷调研了213家IT企业,应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规范分析中提出的假设,证实了IT企业知识融合对提高IT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是在科技型人才流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区域的人才密度大于其他区域密度的现象。当科技型人才聚集到一定的规模时,在内外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就会产生科技型人才
对电力系统运行效率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和分析能够帮助决策者了解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效率变动的原因,并且为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方案提供一系列决策意见。制定
项目采购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项目范围内的任务而从执行组织外部获取货物或服务所需的过程,对企业最终利益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影响。伴随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的
针对随机交货时间下多供应商-单制造商装配系统协同供货决策问题,综合运用系统决策理论与优化建模方法对装配系统多供应商协同供货进行研究。通过假设条件、对比决策、数例验证等,建立装配系统多供应商-单制造商协同供货模型,并进行最优性决策分析,实行三重结算模式,降低了供应商的最优计划提前期与制造商期望成本,从而提升装配系统整体效益。供应链上游供应过程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造成供应商交货时间的不确定性。本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家,约翰·罗斯金便是其中之一。罗斯金在绘画、雕塑、文学、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都颇有造诣,使其能够突破传统的文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