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颅脑高、低级别胶质瘤在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中差异较大,对两者的准确鉴别至关重要。本研究试图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对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域、对侧正常表现脑白质(normal-appearing white matter,NAWM)、对侧丘脑正常表现脑灰质(normal-appearing gray matter,NAGM)、对侧内囊后肢(posterior limb of the internal capsule,PLIC)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的DKI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探讨MK、AK、RK、MD、FA和ADC值等参数在颅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并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胶质瘤患者20例(高级别胶质瘤10例,低级别胶质瘤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颅脑常规MRI序列、增强T1WI及扩散峰度成像(DKI)序列扫描。DKI原始图像通过DKE(Diffusion Kurtosis Estimator)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到MK图、AK图、RK图、MD图、FA图和ADC图等。应用MRIcron软件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包括: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域、对侧正常表现脑白质、对侧丘脑正常表现脑灰质、对侧内囊后肢。然后将肿瘤实质 DKI相关参数与对侧正常脑白质和对侧内囊后肢的相应参数值进行标准化校正处理,得到相应标准化参数值。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低级别胶质瘤不同感兴趣区DKI相关参数值、校正后相关参数值的差异,评价其对高、低级别胶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的MK、AK和RK值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MK:p=0.03;AK:p=0.04;RK:p=0.02)。高、低级别胶质瘤组间肿瘤实质MD、FA和ADC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MD:p=0.46;FA:p=0.32;ADC:p=0.46)。高、低级别胶质瘤组间瘤周水肿、对侧正常表现脑白质、对侧丘脑正常表现脑灰质、对侧内囊后肢的所有 DKI参数值的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对侧正常表现脑白质进行校正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的MK'、RK'、MD'、FA'和ADC'值明显高于低级别肿瘤的MK'、RK'、MD'、FA'和ADC'值(MK':p=0.02;RK':p=0.03;MD':p=0.03;FA':p=0.02;ADC':p=0.03)。但是,肿瘤实质AK'值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K':p=0.62)。与对侧内囊后肢进行校正后,肿瘤实质的MK''、AK''、RK''、MD''、FA''和ADC''的组间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扩散峰度成像可以准确地对高、低级别胶质瘤进行区分,较传统的扩散成像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扩散峰度成像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有研究价值的影像学指标,非侵入性地对胶质瘤进行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