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后续的不断升华,有关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了金融经济学界的讨论焦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也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企业之间创新程度的差距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效率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从内部视角来看,生产率能否影响企业融资;在同质的金融环境中生产率差异对企业融资行为是否具有决定作用;宏观金融政策的资源配置效果如何,当前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还鲜有所闻,对此本文拟进行以下研究来弥补相关领域的空白:首先,在理论上,本文从企业融资决策以及外部资金供给者的投资选择两个视角对生产率影响企业融资的内在逻辑进行解释说明,并以2015年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作为政策背景,分析生产率及其持续性差异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政策效应所带来的冲击,同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其次,在实证部分,本文以2012年至2018年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对样本企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以生产率指标为解释变量,企业融资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在固定效应模型(FE)以及混合效应模型(OLS)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效率对其融资的影响。最后,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的准自然实验法,从生产率差异角度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非对称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其融资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随着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带息负债融资、短期负债、长期负债以及运营资本持有将会减少。(2)以生产率高低为异质性划分依据的准自然实验结果显示:在2015年一系列降准、降息货币政策出台所营造的宽松金融环境中,高生产率企业的流动性负债融资显著低于生产率不足的企业,而整体带息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以及营运资本持有水平的政策反应在异质性企业中的差异并不明显。(3)以生产率持续性差异为异质性划分依据的准自然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带息负债融资、流动性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还是营运资本持有,在“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之下,生产率持续性更好的企业都显著低于生产率持续性不足的企业。在稳健性检验步骤中,本文选用解释变量滞后一期替换、DID模型平行趋势假设检验以及更换政策冲击点的安慰剂检验,对上述实证结果进行佐证。最后,本文还对企业创新投入(R&D)的生产率效应进行补充说明,并结合研究结论从创新发展视角对高新技术企业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优化生产效率提供有益建议。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生产率发展对企业融资具有负面作用,并且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其中生产率及其持续性水平是企业融资效应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具体来说,生产率更高、持续性更好的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相对更少,这可能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率发展的盈余积累效应起到了一定的自我融资作用,进而替换了部分高成本的外部融资。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结合实际金融政策利用准自然实验法从生产率及其持续性差异视角对企业融资效应差异进行考察,丰富了异质性企业理论以及微观企业融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