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制作陶瓷器的大国,生产使用陶瓷的历史悠久,陶瓷器发展延绵不绝。唐三彩和辽三彩釉色艳丽、形制丰富,在中国古代彩陶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辽三彩均为低温铅釉彩陶,制作工艺、流程大致相似,但仔细考究发现,两者在坯、釉及烧成的细节处理上有着诸多差异。研究两者制作工艺的异同,对于了解唐、辽两代陶瓷制作水平、中国彩陶制作技艺的发展演变及两者的保护修复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唐三彩、辽三彩两者生产过程中的制作技艺及配套生产工具为比较研究主体,以此来分析两者制作工艺的异同,进而探究因制作工艺差异导致的两者在文物保护、修复上的异同。围绕这一中心,本文利用考古文献资料、陶瓷制作工艺文献及相关实验数据,运用归纳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两者制作工艺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唐三彩与辽三彩的产生、发展和考古发掘情况。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唐三彩与辽三彩制作工艺的比较。本部分以三彩制作流程为线索,对坯、釉及烧成三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对唐、辽三彩的坯釉成分、成坯施釉技法、坯釉装饰、装烧技艺及相配套的生产工具、设施进行比较,进而探析两者的工艺特色。第三部分是在前文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制作工艺对两者保护修复的影响。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两者制作流程、大体工艺技法相同,均就地取材,都是将坯料通过拉坯或模印成型,经素烧施铅釉后再在氧化气氛下釉烧而成。二是唐三彩在形制、装饰、釉色上较辽三彩更为丰富,装饰图案类型多样,成坯、施釉技法复杂精湛,釉色交融程度高、挂蓝釉,且对窑具的使用略优于辽。不同地区生产的唐三彩,其制作材料、工艺也不尽相同。三是辽三彩制坯工艺和施釉工艺较唐三彩而言相对简单、粗糙,形制以器皿为主,大多使用化妆土。辽三彩烧结程度相对均衡,其窑炉规模可能更大,以龙泉务窑为代表的窑炉结构也优于唐。辽三彩中以硼代铅为助熔剂的工艺更是其不可忽视的重大进步。在纹饰、造型及装饰技法中辽三彩都饱含浓郁的民族特色。四是唐、辽三彩较瓷器而言硬度及强度相对较低,都更易遭受损蚀、损坏。保护修复时,要注意采用适合的清洗、加固、粘合、修补等保护修复方法。唐三彩俑面部无釉,修复时要注意其面部彩绘的固色及加固处理。在釉面脱落的情况下要注意对辽三彩化妆土层的保护与修复。分析文物的制作工艺是进行保护修复工作的前提,具体涉及文物自身材料、制作工具、制作方法等内容。对唐、辽三彩制作工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全面、具体地了解两者的制作材料与方法,进而为两者提供更科学、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理论依据,保留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