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评估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结直肠癌(CRC)和结直肠息肉中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探究血清IGFBP7对结直肠癌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尚未抗癌治疗的CRC患者(n=46)、CRC根治术后患者(n=20)及结直肠息肉患者(n=20)的血清IGFBP7水平,比较各组间水平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结直肠癌(CRC)和结直肠息肉中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探究血清IGFBP7对结直肠癌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尚未抗癌治疗的CRC患者(n=46)、CRC根治术后患者(n=20)及结直肠息肉患者(n=20)的血清IGFBP7水平,比较各组间水平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指标分析其诊断潜力。使用x2检验分析血清IGFBP7阳性率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其临床意义。结果:未经抗癌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GFBP7水平显著高于良性息肉组(P<0.05)。当以4.274ng/m L为最佳截断值时,IGFBP7在CRC中显示出一定的诊断潜力,敏感性为67.4%,特异性为8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当使用IGFBP7与CEA联合诊断CRC时,敏感性提高到89.1%,AUC为0.812。IGFBP7与各种常见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CRC患者的血清IGFBP7水平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有下降趋势。结论:CRC患者血清IGFBP7明显高于结直肠息肉患者,IGFBP7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生物学作用。血清IGFBP7可能是结直肠癌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与CEA联合应用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miRNA-21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1年1月。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纵观检察机关在整个疫情防控期间的积极作为,从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精神,到积极参与制定并推动涉疫情防控刑事政策的出台,再到具体办案环节坚决执行涉疫情防控刑事政策,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妨害疫情防控的各类违法犯罪,其作为国家刑事政策执行者的角色和身份凸显,而检察权本身在贯彻执行国家刑事政策方面也具有独特的功能。笔者试图从法理上分析检察权刑事政策执行功能的原因和基础,探讨检察权刑事政策执
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EBV感染与胃癌组织中癌细胞和免疫细胞PD-L1的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有关胃癌组织中的PD-L1表达与EBV感染关系的中英文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多重筛选,另外,手动查看了所选文章的参考列表,以获得其他可能相关的文章。从最终纳入的文献中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比值比(odds
目的:研究组织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肿瘤突变负荷(TMB)、肺癌炎症指数(ALI)等多种因素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共纳入84例经ICIs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的NSCLC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组织PD-L1表达、TMB、LIPI、ALI等指标与客观
目的:通过收集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关系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与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为结直肠肿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2019年12月前公开发表的有关NAFLD与CRA和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在众多并发症中,COPD合并肺癌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尤其较高。肺癌早期症状会被COPD所掩盖,因此易漏诊,发现时往往为肺癌晚期,预后较差。低剂量CT是筛查COPD合并肺癌的有效手段,但对哪些人群进行及时筛查尚不明确。本研究将建立老年COPD中肺癌筛查评分模型,以便对老年COPD合并肺癌高危人群早期识别,并对相关血清学标志物进行研究,
目的:收集我院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近年来HCC患者的特征及临床有关问题。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522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以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AFP、AFP-L3、AF
目的:来那度胺在抗肿瘤、抗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来那度胺联合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到2021年2月发表的,有关来那度胺联合R-CHOP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行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3例垂体腺瘤患者,排除未行手术者及其他手术方式及数据不全者共111例纳入研究,其中62例采用单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剩余49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肿瘤全切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结果:导航组与对
目的:探究术前不同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相关抗体状态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展及转移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不同抗体状态下的PTC患者施行更有针对性治疗,避免过度医疗及防止医疗不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的155例确诊为P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