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中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作用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十年来,隐喻研究逐渐进入了繁荣发展期。在传统意义上,隐喻研究局限在修辞层和语言层。近二十年来,隐喻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得到显著发展。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著名的概念隐喻理论,进一步强化了隐喻研究的认知倾向。他们认为人们依靠隐喻感知外部世界,隐喻在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正是因为这些特性,人们的隐喻语言表述才能呈现出系统和连贯的特征。已有学者诸如Goatly(1997,2000),冯(2004)对概念隐喻在实现语义连贯方面进行过研究。然而鲜有研究证明其在具体语篇中的连贯功能,尤其以纯英语文学语篇为语料进行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本文以经典英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概念隐喻为语料,旨在研究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作用。  本研究以Pragglejaz Group(2007)提出的隐喻识别方法为依据,从小说文本中共选取1018个概念隐喻,并将其划分归类为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结果如下:  其一,《德伯家的苔丝》中大量运用了上述三种隐喻,其中实体隐喻出现频次最高。其二,概念隐喻的系统性能构建局部连贯,即源域和目标域间的系统映射,源域和目标域间的共同蕴含以及不同源域之间在概念层次上的紧密关系可以促成局部连贯。其三,不同概念隐喻围绕小说的同一主题,以此实现小说的整体连贯。  该研究表明,从认知视角开展语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早先的新闻传媒理念与实践中,媒介是媒介,内容是内容,拿图书报刊来说,造纸工人/排版工人/印刷装订工人是一拨,作者/记者/编辑是一拨,前者在媒介生产线上,后者在讯息生产线上,泾水不犯渭水,界线分明。后来,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抛出来一个理论:“媒介即讯息。”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首先进入战争状态,我人民军队在与国民党精锐正规军周旋的同时,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作战任务——剿匪作战。我军在东北剿匪作战的胜利在局部掌握政权后进行剿匪的最初尝试,具有首创之功,为日后在全国各地的剿匪和镇反工作中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抗战后东北匪患的概况  1.抗战后东北匪患势力的大体情况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土匪大多为政治土匪,势力最猖狂时
印尼1998年解禁汉语之后,与中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使得来华学习汉语的印尼学生人数日益增多。由于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交往符号的不熟悉,印尼留学生在华会遇到跨文化人际交往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