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龋病是人类口腔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作为龋病的主要致龋微生物,变异链球菌在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芦荟苷、绿原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为三种天然植物提取物,经研究证明三者对变异链球菌均具有抑制作用。本实验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三种单组分提取物两两配伍的混合液(芦荟苷-绿原酸、芦荟苷-EGCG、EGCG-绿原酸)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通过计算分级抑制浓度(classificatio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s,FIC)指数来判定二者的联合效应;并测定低于MIC的二倍稀释浓度梯度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产酸、粘附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以探讨其对变异链球菌的生物学作用,并为其应用于龋病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芦荟苷、绿原酸、EGCG对变异链球菌的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三种提取物的两两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作用的MIC;选取联合抑菌实验中低于MIC的5个浓度梯度的(1/2、1/4、1/8、1/16、1/32MIC)各浓度混合液与变异链球菌37℃恒温培养24h,测定培养基上清液的终末p H值,计算变异链球菌培养前后的(35)p H值;体外构建变异链球菌24h生物膜模型,MTT法测定以上各浓度混合液作用24h后生物膜黏附的量,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其对生物膜结构和细菌活性的影响。所有的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芦荟苷的MIC、MBC分别为0.63mg/ml和1.25mg/ml;绿原酸的MIC、MBC分别为5mg/ml和10mg/ml;EGCG的MIC、MBC分别为0.125mg/ml和0.5mg/ml。芦荟苷-绿原酸混合液的MIC为0.31+2.5mg/ml;芦荟苷-EGCG混合液的MIC为0.31+0.063mg/ml;EGCG-绿原酸混合液的MIC为0.063+1.25mg/ml;三种混合液的FIC指数分别为1、1、0.75,均为相加作用。在产酸实验中,变异链球菌培养前后的(35)p H值随混合液浓度的降低而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附实验中,OD值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SM观察显示各组混合液作用于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后使其结构变的稀疏,生物膜活性随药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结论:芦荟苷、绿原酸和EGCG两两配伍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均具有相加作用,较各自的单组分用药在更低浓度即可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及粘附。芦荟苷-绿原酸、芦荟苷-EGCG和EGCG-绿原酸这三种混合液均可被研发应用于龋病预防。